理想i8定价与高管言论,2025年车市红海新变局
理想最近有点“热闹”,尤其是i8刚上市那阵子。说实话,这车刚出来的时候,我身边不少人都在讨论,有人甚至拉着我去试驾,说看看能不能赶上小米SU7的风头。结果还没等体验完,微信群里就开始刷屏——不是聊配置,就是吐槽高管微博上的那些话。
汤靖这名字现在大家应该不陌生了吧?他那句“复测建议”直接把乘龙卡车事件推上了风口浪尖。我家楼下修理厂师傅老李看完碰撞视频,嘴里嘟囔一句:“安全归安全,你宣传别太过火。”确实,那天群友还发了个截图,说抖音上一堆黑理想的视频,都没人站出来帮忙说句话。以前销量第一时也傲得很,现在路人缘基本全丢光。
其实我自己对这些高管的自夸有点腻歪了。有次和销售聊天,他顺嘴一提:“我们车机就是断崖领先!”但你让他拿出权威评测,他又顾左右而言他。身边用小米、鸿蒙智行、Flyme系统的朋友也不少,他们倒觉得交互体验各有千秋,并没有什么碾压式优势。
李想最近又回到之前那个状态——喜欢长篇大论地夸自家产品。这种做法吧,在汽车圈挺常见,但像他说得那么绝对,还真不多见。他那套理论:只要解决用户痛点、口碑慢慢积累,自然就卖得好。我邻居老王开L9三年,每次聊起增程和冰箱彩电沙发,就会说:“当初别人都跟着学,现在成标配咯。”
不过今年情况真的不一样,小米、乐道这些新势力一进场,整个市场像被搅动了一锅粥。不止拼性价比,还拼老板个人魅力。雷军带货能力是真的强,小米SU7爆火后,我们公司楼下咖啡馆每天都有几个穿“小米汽车”T恤的人坐在那里聊订单,说获客成本低到离谱。
乐道L90这款据说性价比很猛,是蔚来亏损下憋出的救命稻草。但具体咋样,我同事试驾回来只讲了一句,“配置堆满,但售后估计要等等看。”至于理想员工在发布会后的感受,我听他们内部群里有人抱怨:小订权益没啥实际价值,本来以为能抵扣金或者送充电额度,到头来心理落差特别大。这种情绪,其实影响挺大的,不少本来准备转大定的人最后犹豫退单。
还有些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比如顶棚用料问题。我周末带老婆孩子去店里看i8,她摸了一把顶棚就皱眉,“不像30万以上的质感啊,全是布料还容易脏。”二排扶手细小,开门还是机械方式,没有电子按钮——这种设计现在连十几万级别的新势力都已经标配电子按钮加冗余机械开关了。所以销售跟我解释半天,也掩盖不了这些“小地方”的短板。
听技师讲,今年好多家庭买新能源,都问免息贷款政策。有钱全款的不多,大部分都是冲着免息来的。不过界面说明写得太隐晦,一些客户根本搞不清楚到底省多少利息。有个准备结婚的小伙子就在群里吐槽:“早知道选免息方案,比降两万现金划算。”
关于质保,这也是很多人的心病。我一个跑业务的大哥一年能干掉五六万公里,他直言十万公里质保根本撑不了两年。如果能给更长一点才放心。“以后固态电池升级服务如果真有消息,那肯定加分,”这是修车师傅随口提的一句,但目前只是期货概念罢了,大多数品牌也没敢承诺死板升级路径。
企业文化方面,据传班车收费制度引起内部员工一些微词。“福利缩水”,这个话题在朋友圈偶尔冒泡,高层未必注意得到,可基层反响却是真实存在。今年雷军模式火遍行业,各路公关负责人纷纷模仿,却总感觉差点意思。一位日系品牌高管曾公开讽刺等交付一年以上的是愚忠,还有极氪副总裁调侃智能驾驶广告场景,让大家哭笑不得。这种“流量翻车”现象其实越来越普遍,即使雷军本人也难幸免,被碳纤维机盖和智驾宣传拖累过几波舆论潮水呢。
2025年的节点对于理想来说或许还能喘口气,但再往后,上汽广汽长安这些传统巨头联合华为、小米大型SUV亮相之后,“冰箱彩电沙发”恐怕真成行业标配,到时候谁家老板形象好、高管少出错才可能决定消费者买哪辆。而且技术迭代快,不懂用户需求、不关注细节,很容易被淘汰掉。一位业内前辈喝茶时随口一句:“还是踏踏实实做产品,多听基层声音,高层少讲话,也许更靠谱。”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已自然分布于正文及生活插叙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