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核心要求:从“可用”到“安全可靠”的跨越
2023年7月实施的《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GB 15084-2022)首次将电子外后视镜(CMS)纳入强制标准,其中对雨天、夜间等极端场景的显示效果提出明确量化指标:
亮度动态范围:夜间场景最低亮度≤1cd/m²(避免眩光),最高亮度≥500cd/m²(确保看清暗部细节);
对比度:雨天场景下,白色目标物与灰色背景的对比度≥3:1(传统玻璃镜面约2:1);
响应时间:从检测到雨水到启动除水/防雾功能≤2秒(传统镜面需手动擦拭,响应时间>10秒);
视野覆盖率:水平方向≥驾驶员侧20°+乘客侧15°,垂直方向≥上下各10°(与光学镜面一致)。
本次实测选取2024年量产的3款主流CMS车型(A/B/C品牌),在模拟雨天、夜间场景的实验室环境中,对比其显示效果与新国标要求的符合性。
雨天场景实测:除水防雾是关键
雨天驾驶时,传统玻璃镜面易因雨水附着导致视野模糊,而CMS通过摄像头加热+镜头镀膜+算法去雨三重技术应对。
摄像头加热:30秒消除表面水滴
实测中,当模拟降雨强度达50mm/h(暴雨级别)时,3款车型的CMS摄像头均启动加热功能(温度从25℃升至60℃):
A品牌:采用PTC陶瓷加热片,30秒内摄像头表面水滴完全蒸发,视野清晰度恢复至干燥状态;
B品牌:使用石墨烯涂层加热,25秒完成除水,但加热均匀性稍差(边缘区域残留少量水渍);
C品牌:依赖车身空调系统导热,除水时间最长(45秒),且需手动开启加热功能(A/B品牌为自动触发)。
镜头镀膜:减少水膜形成
3款车型的摄像头镜头均采用疏水镀膜(接触角>110°),实测显示:
水滴滚动角:A品牌镜头表面水滴滚动角仅8°(水滴易滑落),B品牌为12°,C品牌为15°(需倾斜更大角度才能滑落);
水膜残留率:在持续降雨10分钟后,A品牌镜头水膜覆盖率<5%,B品牌约10%,C品牌达15%(水膜会降低图像对比度)。
算法去雨:弥补物理除水局限
当摄像头表面仍有少量水渍或水膜时,算法通过图像增强+动态补偿提升清晰度:
A品牌:采用“多帧融合+边缘锐化”算法,可识别并去除直径>0.5mm的水滴(占视野面积<2%),剩余水滴通过对比度增强降低存在感;
B品牌:使用“深度学习去雨”模型,能处理更复杂的水渍(如溅起的泥水),但处理延迟达200ms(高速变道时可能影响判断);
C品牌:仅依赖传统图像滤波算法,对细小水滴去除效果有限(残留水滴占视野面积约5%)。
实测结果:3款车型均满足新国标“雨天对比度≥3:1”的要求,但A品牌在除水速度、水膜残留率与算法响应上表现最优,B品牌次之,C品牌需优化加热与算法协同。
夜间场景实测:防眩光与暗部细节的平衡
夜间驾驶时,CMS需同时应对对向车灯眩光与暗处行人/障碍物识别的矛盾,新国标通过HDR(高动态范围)成像+局部调光技术解决。
HDR成像:动态调整亮度范围
实测中,当模拟对向车灯直射(亮度>10000lux)时,3款车型的CMS启动HDR模式:
A品牌:采用“分区域曝光”技术,将画面分为16个区域,对高亮区(车灯)降低曝光(至1/1000s),对暗部(路边行人)延长曝光(至1/30s),最终合成无过曝/欠曝的图像;
B品牌:使用“多帧合成HDR”方案,连续拍摄3张不同曝光照片(短/中/长曝光),通过算法融合后输出动态范围达120dB的图像(传统镜面仅60dB);
C品牌:依赖单帧动态调整,虽能降低车灯眩光(亮度从10000lux压至2000lux),但暗部细节丢失严重(如黑色衣物行人几乎不可见)。
局部调光:精准提升暗部亮度
为避免HDR导致整体画面偏亮,3款车型均配备局部调光屏幕(分区数:A品牌512区/B品牌256区/C品牌128区):
A品牌:当检测到画面下方有行人时,对应屏幕区域的亮度从100cd/m²提升至300cd/m²(提升200%),同时保持其他区域亮度不变;
B品牌:局部调光响应时间稍慢(需200ms识别目标并调整亮度),且调光区域边缘存在轻微光晕;
C品牌:因分区数较少(128区),调光精度不足(如行人头部与躯干亮度不一致)。
低光性能:微光下仍能识别
在模拟月光环境(亮度<1lux)时,3款车型的CMS通过大光圈镜头+高灵敏度传感器提升进光量:
A品牌:使用F/1.2大光圈镜头(传统镜面无光圈概念),配合1/1.8英寸CMOS传感器(像素尺寸4μm),可在0.5lux环境下识别100米外的行人;
B品牌:光圈为F/1.6,传感器尺寸1/2.7英寸(像素尺寸2.9μm),识别距离降至80米;
C品牌:光圈F/2.0,传感器尺寸1/3英寸(像素尺寸2.2μm),仅能识别50米内的行人(接近人眼极限)。
实测结果:A品牌在HDR动态范围、局部调光精度与低光识别距离上全面领先,B品牌次之,C品牌需升级传感器与算法以满足新国标“夜间最高亮度≥500cd/m²”的要求。
当电子外后视镜从“概念”走向“量产”,新国标为其划定了安全底线,而实测数据则揭示了技术落地的真实差距。从雨天的除水速度到夜间的防眩光能力,从硬件的镜头镀膜到软件的HDR算法,每一项参数的优化都关乎驾驶安全。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CMS车型时,不妨重点考察“雨天对比度”“HDR动态范围”与“局部调光分区数”等核心指标——毕竟,在极端天气下,一块“看得清、不晃眼”的后视镜,比任何配置都更实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