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摊牌了:新能源车的新规矩,不是升级,是清场

不装了,摊牌了。

工信部这几个大佬部门联合发的那个新公告,讲真,根本就不是什么“技术要求调整”,那翻译过来就是一句话:之前给你们的新手保护期,结束了。

所有之前靠着“新能源”这三个字混吃混喝的,有一个算一个,都要被拉出来重新过一遍筛子。这不是什么产业升级的温情脉脉,这是直接掀桌子,开启大逃杀模式。如果说之前大家是在一个自助餐厅里胡吃海塞,那现在就是老板拿着账单站在门口,冷冷地看着你说:吃饱了?来,把做题家专用试卷做了,做不出来的,连吃带拿的全给我吐出来。

为什么是现在?因为渗透率过50%了。这个数字在产业经济学里是圣经,但在现实的中国车圈,它就是一声发令枪。50%,意味着新能源车不再是那个需要被呵护的“小甜甜”,而是已经能跟燃油车正面硬刚的“牛夫人”。既然已经是牛夫人了,那就别再指望什么普惠式的宠爱了,接下来就是真刀真枪的黑暗森林。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工信部摊牌了:新能源车的新规矩,不是升级,是清场-有驾

这个新规矩,最狠的一刀,是砍在了“电耗”上。

工信部摊牌了:新能源车的新规矩,不是升级,是清场-有驾

你看,过去几年,大家都在卷什么?卷冰箱彩电大沙发,卷智能座舱,卷自动驾驶,卷谁家的屏幕能掰弯,卷谁家的门能跳舞,一个比一个花里胡哨。这就像一群武林中人,天天在那比谁的剑法更好看,谁的轻功更飘逸,结果武林盟主突然说,今天的比武题目是——扎马步。

电耗,就是新能源车的马步。它是最基础、最无聊,但也最见真章的内功。你广告吹得天花乱坠,说你的车是来自三体人的科技结晶,结果百公里电耗20多度,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这不就是典型的“压缩毛巾”么?看着挺大,一泡水就没了。工信部这一招,就是釜底抽薪,直接对准了那些靠“油改电”或者技术储备约等于零的“压缩毛巾”们,进行了一次精准的外科手术式打击。坏了菜了,这次是真的要拼内功了。

更骚的操作,是对插混(含增程)的“三重门”。

纯电续航要100公里以上,馈电油耗限值收紧,电耗消耗也给你卡死。这套组合拳打下来,简直是典中典。为什么?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插混车,尤其是一些增程车,在我看来,就是政策的BUG。我作为一个中年人,身边太多朋友买这种车,就是为了那块绿牌。后备箱里的充电枪,从买车到卖车,包装膜都没撕开过,堪称传家宝。发动机天天轰鸣,烧的油比纯油车还多,但人家就是绿牌,就是新能源。

这合理吗?这不合理。但它存在。

现在,这个BUG被修复了。这三重门槛,就像是给所有插混车上了一个紧箍咒,逼着它们从一个“挂着绿牌的油车”,向一个真正的“电驱动为主”的形态去进化。你不能再假装自己是电车了,你得真的能用电,还得用得省。这对那些真心实意做混动技术的车企,比如比亚迪,是天大的利好。但对那些把增程器当成遮羞布的玩家,简直就是雷电法王杨永信附体,电得你嗷嗷叫,让你清醒清醒,到底谁才是爹。

那么,这场由政策引导的大逃杀,会把车圈重塑成什么鬼样子?

首先,行业集中度会光速提升。那些技术军火库里空空如也的二线品牌,本来就活得艰难,现在等于被直接宣判了死缓。你想符合新标?可以,研发加钱,产线改造加钱,供应链升级加-加-加钱。妈的,这还怎么玩?!最后的结果就是,要么卖身给大佬,要么直接成盒。整个产业链这个巨大的血肉磨盘会加速转动,把那些虚胖的、没核心技术的,全部碾碎。

工信部摊牌了:新能源车的新规矩,不是升级,是清场-有驾

其次,头部玩家的优势会变成绝对的壁垒。像比亚迪这种,自己有电池,有电机,有电控,垂直整合玩得跟修仙小说里的主角一样,早就渡劫飞升了。这个新规矩对它来说,不叫挑战,叫“清场”。等于官方帮它把那些碍事的虾兵蟹将都给清理了,接下来就是它和少数几个同级别大佬的神仙打架。宁德时代这种电池巨头,更是要笑晕在厕所,因为所有车企都得哭着喊着来求它给更高能量密度、更低能耗的“仙丹”。

但这里有个玄学。就是特斯拉。

会买特斯拉的人,你跟他聊什么购置税,聊什么电耗,他可能都觉得你在说火星语。他们买的不是一个交通工具,是一种信仰,一个图腾,一个社交标签。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所以这个政策对特斯拉的冲击,远没有对那些还在苦苦挣扎求生存的国产品牌大。人家的基本盘,是品牌玄学构筑的金钟罩铁布衫。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懂我意思就行。有时候,不说点黑话,这事儿就没法聊了。

最后,这对我们消费者意味着什么?

短期来看,意味着选择会变少。一些便宜但技术落后的车型会被淘汰。长期来看,活下来的都是高手,我们能买到的车,技术下限被强行拔高了。这听起来是好事,对吧?

是,也不是。

说实话,有时候我觉得消费者比车企还懂车。我上次去修车,旁边一大哥对发动机的分析,比4S店的经理都透彻。世界真奇妙。

这一刀下去,确实能倒逼产业升级,让我们的车在全球市场上更有竞争力。毕竟,出海不能只靠便宜,还得靠硬实力。跟国际标准接轨,是迟早的事。当然,这一刀下去,也可能错杀三千,把一些有想法但没钱的小玩家直接送走。但谁在乎呢?历史就是这样。

所以,这个新规矩,本质上是用短期的阵痛和一部分企业的死亡,去换取整个产业长期的、更强的全球竞争力。这是一场阳谋,一场由顶层设计发起的价值重构。

那你可能会问,这么一搞,我们消费者是不是就能买到技术更好、价格更便宜的车了?

别天真了。

当一场残酷的大逃杀结束,地图上只剩下几个全副武装的顶级玩家时,你觉得游戏规则是谁来定?价格是谁说了算?他们打生打死,不是为了做慈善。你以为你是观众,其实你只是奖品。

就问你怕不怕?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