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特别魔幻的现象。
如今这个时代,衡量一家新能源车企牛不牛,核心技术可能不是那块电池,也不是那个自动驾驶系统,而是他们的公关部24小时危机响应速度。
车主前脚刚把“我车烧了”的视频发上抖音,后脚厂家的私信就跟催命符一样来了,一套“亲,我们非常重视,正在派专人处理,为了您的信息安全我们建议先隐藏视频”的丝滑小连招,打得你猝不及防。
真正的消防队还没到,厂家的公关消防队已经带着数字灭火器(封口费)和网络防火墙(删帖协议),直接空降到你的手机里了。
这种事儿,听起来像段子,但现实往往比段子更扎心。
最近在福建宁德,就上演了这么一出活生生的“速度与激情”。
一位大哥,提车才一个多月,里程刚过一千公里,新鲜劲儿还没过呢,车停在停车场,自己没招谁没惹谁,突然就“热情”起来了。不是那种对生活的向往,是物理意义上的热情,火苗子乱窜,浓烟滚滚。
这火势,跟开了会员一样,传播速度极快,噼里啪啦一顿输出,直接把它自己烧成了骨架。
但这事儿的魔幻之处在于,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还特别讲究“团队精神”,拉上了旁边的宝马、奥迪、埃安等七个倒霉蛋邻居,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停车场烧烤派对”。
最后的结果就是,八辆车齐齐整整,都奔着报废去了,场面一度非常哥特,充满了后工业时代的凄凉美感。
车主大哥当时就懵了,内心上演了一万字的小作文,核心思想就一个:以前刷视频看别人家电车自燃,跟看乐子一样,没想到这福气这么快就轮到自己了。
他随手拍了视频发了动态,还圈了厂家,意思很明显:出来聊聊。
这一下,就捅了马蜂窝了。
视频一上网,流量就像开了闸的洪水,哗哗地来。厂家公关部门的雷达估计是军用级别的,警报瞬间拉满。
于是,我们看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操作:私信联系、承诺解决、要求下架。
一套流程走下来,行云流水,突出一个专业。
很快,原视频就消失在了互联网的海洋里,仿佛那场大火从未发生过。
你看,这就是我开头说的,核心技术。
这背后藏着的,是一套冰冷又高效的商业逻辑。
我们用【半佛财经分析框架】来扒一下这事儿背后的利益博弈,非常有意思。
首先,站在【厂家】的角度,他们不这么做会死吗?
答案是,真的会。
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负面视频的破坏力,比十个竞争对手的攻击还猛。花几千万上亿做的品牌广告,可能就因为一个几十秒的自燃短视频,效果直接清零。
这就像你精心准备了一份完美的体检报告,西装革履地去相亲,结果对方直接从兜里掏出一张你肝上有阴影的CT片,说你P图。那场面,尴尬不尴尬?
所以,公关的第一要务,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或者说,解决那个正在传播的问题本身。
赔偿一辆车,外加旁边七个倒霉蛋的损失,撑死也就几百万。但如果视频失控,发酵成全国性的品牌信任危机,那损失就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市值蒸发。
几百万和几十亿,你选哪个?
这道题,小学生都会做。
所以,他们的选择必然是“快种快收”,快速反应,快速切割,快速用钱把这个伤口捂住,不让它流血感染。
接着,我们看【车主】。
车主一开始发视频,是本能的维权动作。通过舆论给厂家施压,是普通人对抗大公司的最有效武器。
当厂家带着“诚意”找上门时,车主就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死磕到底,追求一个所谓的“真相”和“公道”,还是拿着远超车辆本身价值的赔偿,删掉视频,回归正常生活?
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后者。
因为死磕的成本太高了。时间、精力、法务,普通人耗不起。而且,什么叫“真相”?自燃原因的鉴定,是个极其复杂的技术活,厂家有一万种方法把水搅浑。最后可能就是一纸“外部原因导致”的报告,把你气出内伤。
所以,拿钱闭嘴,及时止损,对个体来说,是最理性的选择。
这是一场厂家和车主之间,围绕“信息控制权”的博弈。厂家有资源优势,车主有舆论先手。最终,双方大概率会达成一个“默契”,把事情在私下解决掉。
那谁输了?
是【用户】,也就是我们这些潜在的消费者。
我们失去了获取真实信息的权利。
我们看到的,都是厂家想让我们看到的。是发布会上光鲜亮丽的参数,是KOL们恰饭后的交口称赞,是岁月静好的车主故事。
而那些藏在冰山下的问题,那些自燃、失控、锁电的案例,很多都在公关的“努力”下,变成了互联网上404的传说。
这就导致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局面:信息不对称。
你以为你在做消费决策,实际上你是在玩一场“开盲盒”游戏。你永远不知道这辆外表光鲜的车,它的电池包在某个深夜,会不会突然想给你表演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哪是买车,这是在赌命,赌厂家的良心和品控,顺便再赌一把他们的公关反应速度。
最后,我们看看【监管】和【行业】。
监管当然有标准,比如要求碰撞后电池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起火。但这种非碰撞状态下的静置自燃,就像是武林高手被一个喷嚏给震死了,属于疑难杂症,很难用现有规则去完全覆盖。
而整个行业,现在陷入了一种奇怪的狂热。
大家都在卷。
卷续航、卷加速、卷屏幕大小、卷冰箱彩电大沙发。这就像一帮网红餐厅,都在比谁家的装修更豪华,谁家的盘子更好看,但后厨的食材新不新鲜,卫生达不达标,反而成了次要问题。
当一个行业,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营销和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而忽视了安全这个最基础的“1”,那后面再多的“0”都没有意义。
所以,回到那个核心问题,我们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办?
怎么选车?
看参数?那玩意儿能写一百页,比你的PPT做得都漂亮。
听销售?销售那张嘴,说出来的东西你敢全信?
看评测?你得先搞清楚,这个评测背后是谁在买单。
是不是很绝望?
其实说白了,就三条路。
第一,如果你是风险厌恶者,那就老老实实选那些经过市场长期检验、技术路线相对保守的老牌子。它们可能不酷,但至少不会轻易带你去参加“停车场烧烤派对”。
第二,如果你追求新潮,非要上新势力这趟车,那就把功课做足。别只看发布会,多去潜水真实的车主群,看看里面是天天在骂娘,还是在分享快乐。记住,用户的真实口碑,比任何KOL的评测都靠谱。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无论买了什么车,都记得买全保险,尤其是三者险,额度往高了买。
毕竟,你永远不知道,你旁边的“兄弟”,啥时候就控制不住它那颗“热情”的心。
这场新能源的牌局,玩家们都在秀操作,秀肌肉,秀钞能力。
但作为牌桌下的我们,最应该关心的,其实只有一个问题:
当音乐停止,烟花散尽,谁来保证我们,能安全地回到家?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