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行车6大绝招,老司机亲授,轻松化解生死局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降雨天气明显增多,这给广大驾驶员的日常出行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雨天行车,视线受阻、路面湿滑,车辆的操控性和稳定性都会受到影响,交通事故的风险也随之上升。

很多人一到下雨天开车就感到紧张,总觉得平日里得心应手的爱车变得有些陌生和难以驾驭。

雨天行车6大绝招,老司机亲授,轻松化解生死局-有驾

其实,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提前做好准备,并时刻保持谨慎的驾驶心态,雨天行车也完全可以做到安全无忧。

下面,我们就将一些在雨天行车中至关重要的安全知识进行梳理和说明,希望能帮助大家从容应对雨中的复杂路况。

首先,正确使用灯光是雨天安全行车的第一步,其核心目的并非是为了让自己看清道路,而更是为了让其他交通参与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你。

当雨水刚刚开始落下,天色变得有些阴沉,但能见度还尚可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开启车辆的示廓灯。

示廓灯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车辆的轮廓,让前后左右的车辆都能第一时间注意到你的存在,从而保持安全的行车距离。

如果雨势进一步加大,雨刮器需要快速甚至高速工作才能勉强看清前方,这时候就必须开启近光灯和前后雾灯。

很多驾驶员在这里会有一个误区,认为双闪灯(即危险报警闪光灯)更醒目,其实不然。

在我国交通法规中,行车过程中使用双闪灯是违规的,因为它会让后车无法判断你的真实意图,不知道你究竟是要转弯、变道还是有紧急情况。

而雾灯,特别是后雾灯,其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在雨雾等低能见度天气下使用,它发出的红色或黄色光线波长较长,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能够穿透雨幕,给后方车辆一个明确的警示。

雨天行车6大绝招,老司机亲授,轻松化解生死局-有驾

相比之下,双闪灯的闪烁反而会干扰后车驾驶员的视线。

解决了“被看见”的问题,接下来就要处理“看得清”的难题,也就是车窗起雾。

车内外巨大的温差和湿度差是导致车窗起雾的根本原因。

车内乘客的呼吸、人体的温度,使得车内空气又暖又湿,当这些湿热空气接触到被雨水打湿的冰冷车窗玻璃时,就会迅速凝结成一层细密的水珠,形成雾气,严重影响驾驶视线。

最快速有效的除雾方法是开启空调制冷(AC)功能,并将出风模式调至吹向前风挡,同时将风量开到最大。

很多人不理解,天气本就湿冷,为何还要开冷空调?

关键在于,空调的制冷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强力的除湿过程,它能迅速降低车内空气的湿度,从根源上消除雾气形成的条件。

大约半分钟内,视野就能恢复清晰。

当然,如果时间充裕或者对冷风比较敏感,也可以使用暖风除雾。

将温度调高,同样对着前风挡吹,通过加热玻璃内侧来平衡内外温差,雾气也会慢慢散去,只是速度相对较慢。

雨天行车6大绝招,老司机亲授,轻松化解生死局-有驾

同时,不要忘记车辆的后视镜加热功能,那个方形框内有三条上升曲线的按键,能有效去除后视镜上的雨水和雾气,确保侧后方视野的清晰。

雨天行驶,城市中的积水路段是必须小心应对的“雷区”。

面对深浅不明的积水,切不可盲目自信,逞强通过。

最稳妥的办法是先观察,寻找参照物。

如果前方有同类型的轿车正在通过或已经通过,可以观察积水淹没其轮胎的高度。

一个普遍适用且相对安全的标准是:如果积水深度已经超过轮胎高度的一半,就意味着存在极大的风险,此时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掉头绕行。

因为这个深度很可能已经接近或超过了车辆发动机的进气口位置,一旦积水被吸入发动机,就会造成俗称“顶缸”的严重机械故障,维修费用高昂且通常不在保险理赔范围内。

如果经过观察判断可以安全通过,也需要讲究方法。

应将车辆挂入低速挡位,比如自动挡的L挡或手动挡的1挡,这样可以保证车辆在低速时获得足够大的扭矩,避免因水的阻力过大而中途熄火。

雨天行车6大绝招,老司机亲授,轻松化解生死局-有驾

在整个涉水过程中,要稳住油门,保持匀速直线行驶,切忌在水中停车或猛踩油门激起水花。

安全通过积水路段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收尾工作,那就是轻踩几脚刹车。

因为此时刹车盘和刹车片之间附着着一层水膜,会大大降低制动效果。

通过轻踩刹车,利用摩擦产生的热量将水分蒸发掉,让刹车系统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

在雨天的道路上,与大型货车保持安全距离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车辆庞大的车身和宽大的轮胎在高速行驶时,会像一个巨大的滚筒,将路面积水卷起,形成一道厚重的水幕,如果跟车过近,前挡风玻璃瞬间就会被完全覆盖,导致驾驶员在几秒钟内完全失去前方视野,这是极其危险的。

此外,湿滑路面会使大型货车的制动距离显著增长,有数据显示,其湿地刹车距离可能是干地时的两倍以上。

因此,与大货车保持至少两到三辆小轿车的车身距离,是给自己留出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安全空间。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遇到路边有较深的积水坑时,千万不要与大货车并排行驶或在其刚刚通过后立即跟上。

大货车碾压积水产生的巨大浪涌,其力量足以将水灌入旁边小轿车的发动机舱,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害。

雨天行车6大绝招,老司机亲授,轻松化解生死局-有驾

当车速较快地通过积水路面时,驾驶员可能会突然感觉到方向盘变轻,车辆有种“漂浮”感,这便是发生了“水滑效应”。

这是因为轮胎与路面之间形成了一层完整的水膜,轮胎失去了与地面的接触,从而丧失了抓地力。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驾驶员的本能反应可能是急刹车或猛打方向,但这恰恰是错误且危险的操作,只会加剧车辆的失控。

正确的处理方式是,首先要保持镇定,双手紧握方向盘,稳住车辆的行驶方向;然后,立即松开油门,让车速自然下降,切记不要踩刹车;耐心等待车速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轮胎会重新接触到路面,抓地力恢复,车辆的控制感也就会回来。

整个过程要尽可能柔和,避免任何突兀的操作。

最后,雨天行车还要特别注意关照路上的行人。

雨伞、雨衣会严重遮挡行人的视线和听觉,雨声也会掩盖车辆靠近的声音,这使得他们在判断路况时能力下降。

作为驾驶员,我们必须要有更强的预判意识。

在行经人行横道、公交车站、路口等区域时,应提前减速,并将脚放在刹车踏板上预备。

相比于按喇叭,闪烁两下大灯的视觉提醒在雨中往往更为有效。

遇到积水路段,主动减速慢行,避免将泥水溅到行人身上,这不仅是安全驾驶的要求,更是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

行车安全,技术是基础,而责任心和对他人的关怀,则是更高层次的保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