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说起汽车,智能驾驶这个词儿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广告里天天放,新车发布会必提,好像没这个功能都不好意思叫自己是新时代的座驾。
但问题来了,这东西到底行不行?
尤其是在咱们国家这种路况下,别说一线大城市了,就是稍微复杂点的路口,人、电动车、小轿车混在一起,那场面,别说电脑了,有时候老司机都得捏把汗。
所以很多人心里都有个大大的问号:宣传里那些看着特别厉害的自动开车,真把它扔到像重庆那样的“山城”里,还是在上班堵得水泄不通的早高峰,它会不会立马就蒙圈,然后“嘀嘀嘀”地报警,让你赶紧自己开?
这不,吉利汽车最近就干了一件挺有胆量的事儿。
他们没找个平坦的高速或者空旷的郊区来展示技术,而是直接把自家最新的旗舰大车——吉利银河M9,开进了重庆的早高峰,搞了一场从地库车位出发,一直开到目的地车位的全程智能驾驶直播。
这就像一个学霸,不满足于考一百分,非要去挑战公认最难的奥数竞赛题,而且还是全程直播,错一道题都看得清清楚楚。
这到底是真有本事,还是纯粹为了博眼球?
咱们正好借这个机会,仔仔细细地看一看,现在的国产智能驾驶,到底发展到什么水平了。
挑战的第一关,就给足了下马威。
起点设在一个立体停车场的地下四层。
开过这种车库的朋友们肯定深有体会,那螺旋上升的坡道又窄又陡,视野还特别差,开着一辆车长超过五米、车宽接近两米的大车在里面转圈,每一下转向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跟墙壁或者柱子来个“亲密接触”。
可这台银河M9的表现却让人有点意外。
它启动之后,方向盘自己转动,油门和刹车配合得恰到好处,整个上坡过程异常平稳丝滑,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或者修正。
这背后靠的是什么呢?
简单说,就是它身上装的那些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像无数双眼睛,把周围的环境看得一清二楚,在电脑里建了个3D模型,精确到厘米。
车子知道自己有多宽,路有多窄,墙在哪里,然后它的“大脑”就会瞬间算出来一条最完美的路线,并且精准地控制车辆去执行。
整个过程,比很多新手司机手动开都要稳当。
出了地库,马上就遇到了第二个小考验:过闸机。
这东西看着不起眼,但对机器来说其实挺复杂的。
有的杆子抬得快,有的慢,有的需要识别车牌,有的临牌车还得等着保安过来手动操作。
银河M9在这里展示了一种叫“3D占用网络”的技术,说白了就是它不光能“看见”那根杆子,还能“理解”它是个什么东西,能预测到它接下来会怎么动。
所以不管遇到哪种情况,车子都能稳稳地停在最合适的位置,等杆子完全抬起来之后再从容通过,整个过程显得特别有谱,一点也不机械。
当车子顺利汇入城市主干道,真正的“地狱模式”才算开启。
重庆的早高峰,路况瞬息万变。
比如当时遇到的一个隧道入口,本身角度就很刁钻,旁边还停着一辆违章车,更要命的是,一辆电动车冷不丁地从旁边挤了过来,把原本就不宽的路又占去了一部分。
这时候,留给这台大车的转弯空间可以说是小到了极限。
如果是普通的辅助驾驶系统,很可能就因为它觉得路线太复杂、有碰撞风险,直接就放弃了,提示驾驶员接管。
但银河M9的操作却像个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司机,它迅速判断出可以通过,然后用一个极小的角度先绕开障碍,车头刚过去就立刻回正方向,整个动作一气呵成,精准地切入了隧道。
这种表现,已经不是简单的“看到障碍物就刹车”了,而是对整个动态交通环境有了一种整体的、接近直觉的判断力。
这就是所谓的“端到端”模型在起作用,系统不再是分步思考,而是像人脑一样,看到一个复杂的场景,直接输出一个完整、流畅的应对方案。
进了隧道,又面临新的问题。
隧道里光线昏暗,更重要的是GPS卫星信号基本为零。
我们开车主要靠导航,导航没了,车怎么知道自己在哪儿,该往哪儿走?
银河M9的办法是“双保险”。
一方面,它的摄像头在努力识别昏暗中能看到的一切,比如车道线、墙壁轮廓。
另一方面,车里自带的陀螺仪等传感器开始发挥作用,通过感知车身自身的姿态、速度和方向变化,来推算出自己当前的位置。
这就好比我们闭着眼睛走路,虽然看不见,但能通过身体的感觉大致判断自己走了多远,有没有走歪。
靠着这种能力,即使在没有信号的隧道里,车辆也始终能稳稳地保持在车道中间,顺利穿行。
当然,最能体现一个智能驾驶系统“功力”的,还是处理那些极限路况。
比如重庆山路常见的那种大锐角弯,转弯角度非常小,而且往往伴随着视线盲区,你根本不知道弯道后面会不会突然冒出个车来。
在经过一个接近30度的极限弯道时,银河M9在离弯道还有一段距离时,就已经提前识别了前方的路况,并且非常平顺地把速度降了下来。
转弯的时候,它能精准地控制方向盘的角度和时机,整个过程就像在轨道上滑行一样顺畅。
据说,为了能搞定这些“硬骨头”,吉利的工程师们花了大量时间,专门针对各种角度的极限弯道进行模型训练,把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都教给了电脑。
这说明,真正好用的智能驾驶,不光要在平常的大路上开得好,更要在这种最考验技术的犄角旮旯里,依然能让人放心。
而整个测试过程中,最让人觉得这技术有“温度”的,是它对待行人的方式。
在一个路口,有行人突然横穿马路,银河M9并没有像很多机器那样,来一脚突兀的急刹车,把车里的人吓一跳。
而是提前就预判到了行人的动向,用一种非常柔和、线性的方式把车速降了下来,稳稳地停在了安全距离之外,静静地等着行人完全通过后,才缓缓起步。
包括遇到有车要强行加塞,它也会很“大度”地稍微减速,给对方留出足够的空间。
这种处理方式,已经不单单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而是把整个道路上的所有人都考虑了进来,懂得去保护弱势的行人,懂得维持交通的和谐。
这让冷冰冰的技术,第一次展现出了类似“路品”和“涵养”的东西,它不再是一个只执行命令的机器,而更像一个懂得交通规则、有人情味的“协作者”。
这一系列出色的表现,背后是吉利实打实的技术投入。
他们建立了自己的超算中心,算力非常惊人,这就好比给人工智能请了一个最顶级的老师团队,还有一座藏书亿万的图书馆,让它能够以极高的效率去学习和进化。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不是简单的硬件堆砌,而是通过海量的数据和强大的算力,精心“喂”出来的一个真正聪明的“驾驶大脑”。
它证明了,在智能驾驶这条赛道上,我们的中国品牌已经凭借着对本土路况的深刻理解和持续的技术深耕,拿出了足以媲美甚至超越世界顶尖水平的实力,能够真正解决用户在日常驾驶中最头疼的那些问题,让开车这件事,变得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安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