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停售燃油车”?奥迪突然改口,奔驰、沃尔沃也撤了——燃油车的春天真的回来了吗?
就在几个月前,奥迪还信誓旦旦地宣布:2026年推出最后一代燃油车,2033年全面电动化。可如今,官方却明确表示:不再设定停售燃油车时间表,2024到2026年还要推全新内燃机和插混车型。这记“刹车”,踩得干脆利落。更耐人寻味的是,奔驰、沃尔沃也早已悄悄回调电动化目标,连一直稳扎稳打的宝马,压根就没给燃油车画上“死刑倒计时”。曾被视作行业风向标的“BBA”,集体调头,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电动化“急刹车”,是退缩,还是清醒?
我们先别急着下结论。表面上看,这是传统车企在电动化浪潮前“认怂”了。但深入一想,这更像是一次战略校准,而非方向逆转。
Gartner预测,2025年底全球电动车保有量将达8.5亿辆,听起来很猛,但现实是:充电难、续航焦虑、成本高,仍是横在消费者面前的“三座大山”。我去年跑川西,租了辆热门电车,结果在折多山下充电桩排队两小时,那种焦虑感至今记忆犹新。奥迪的欧洲调研说,73%的消费者把“长途出行便利性”放在首位——这不就是我们普通人最真实的需求吗?
所以,车企不是不想电动化,而是发现:全面电动化的节奏,可能跑得太快了。消费者还没准备好,基础设施也没跟上,硬推纯电,等于让车厂自己烧钱、让消费者买单。
电动业务不赚钱,燃油车仍是“现金奶牛”
咱们再算笔账。大众集团2024年电动车业务亏了21亿欧元,而燃油车贡献了65%的利润。这说明什么?电动车现在还是“吞金兽”,燃油车才是“印钞机”。
麦肯锡测算,全面电动化转型,每年要砸掉车企营收的15%到20%。这笔钱,谁来扛?砸研发、改产线、重建供应链,动辄百亿欧元的沉没成本,换你是CEO,敢轻易“All in”吗?
更别说,BBA在内燃机领域深耕几十年,技术积累、人才储备、工厂设备,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说放弃就放弃?那不是转型,那是“自废武功”。
所以,“双轨推进”才是现实选择:一边靠燃油车和插混车型稳住利润基本盘,一边稳步投入电动化,等待市场成熟。这不叫倒退,叫“稳中求进”。
插电混动,成了“香饽饽”?
既然纯电一时半会儿扛不起大旗,那谁来当“过渡之王”?答案很明确: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
奥迪要推新内燃机和插混系列,沃尔沃也把目标从“100%纯电”改成“90%插混+纯电”,这说明什么?插混技术,正成为传统车企的“最优解”。
为什么?我试驾过几款主流插混车,比如比亚迪DM-i、宝马535Le,最大的感受是:没有里程焦虑,还能享受绿牌政策,油耗还低。市区用电,一脚电门安静丝滑;跑高速用油,动力随叫随到。它不像纯电那样“极端”,也不像燃油车那样“落后”,是一种“刚刚好”的平衡。
从技术角度看,插混其实是“油电协同”的高级形态。它不像增程式那样“有电是龙,没电是虫”,而是通过智能能量管理,让发动机始终工作在高效区间。比如宝马的eDrive系统,能根据路况自动切换纯电、混动、运动模式,开起来,你甚至感觉不到动力源的切换。
中国车企:电动化“冲锋队”,但也不能只靠情怀
有意思的是,当欧美巨头集体“刹车”时,中国车企却在加速。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全球占比高达70.4%,四季度甚至冲到75%。比亚迪、吉利、零跑……这些名字,正在全球舞台上刷出存在感。
但咱们也得清醒:中国新能源的爆发,离不开政策扶持和市场红利。一旦补贴退坡、竞争加剧,很多新势力还能不能活下去,是个问号。我认识一位零跑车主,他说车是真香,但售后网点少、维修贵,也是实打实的痛点。
所以,中国车企的挑战,不是“要不要电动化”,而是“怎么把电动化做得更扎实”——三电技术要更可靠,充电网络要更完善,用户体验要更贴心。否则,光靠“堆配置”“打价格战”,走不远。
“BBA”集体回调,是坏事吗?
有人担心:车企放缓电动化,是不是意味着技术倒退?我的看法是:恰恰相反,这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早期,大家被“弯道超车”的激情裹挟,恨不得明天就全面电动。但现实是,汽车是关乎安全、耐用、成本的复杂工业品,不能靠“口号”驱动。现在车企愿意慢下来,倾听市场,尊重规律,反而是对消费者、对行业更负责任的表现。
就像我试驾过的一辆奥迪A6L TFSI,虽然不是电车,但它的动态稳定控制系统(ESP)、L2级辅助驾驶、轻量化车身,哪一项不是技术进步?电动化是趋势,但不是唯一目标。安全、舒适、可靠、高效,才是用户最在乎的。
竞品对比:奥迪A6L PHEV vs 宝马535Le vs 沃尔沃S90 Recharge
我们拿三款典型的插混行政轿车来对比:
奥迪A6L 55 TFSI e:动力强(综合348马力),quattro四驱加持,操控稳。但纯电续航只有60km(WLTP工况),适合短途通勤。
宝马535Le:驾驶乐趣足,8AT变速箱平顺,iDrive系统好用。纯电续航95km,日常用电更省心。但车重增加,油耗略高。
沃尔沃S90 Recharge:安全是王牌,City Safety系统全覆盖。纯电续航78km,内饰环保材料加分。但动力偏佛系,适合稳重派。
选谁?取决于你更看重什么:要操控,选奥迪;要驾驶感,选宝马;要安全和健康,选沃尔沃。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未来怎么走?“油气热电氢”才是终极答案?
我最近去了一趟四川南充,体验了中国石油的“顺庆滨江数字综合能源站”。这地方牛在哪?油、气、电、光伏、储能、洗车、休闲,全都有。它用“光伏发电—储能调峰—充电服务—余电交易”的模式,把绿色能源玩出了花。
这让我意识到:未来的能源补给,一定是多元共存的。你开油车,我充电,他加氢,各有各的路。中国石油2024年建了2880座充换电站、1386座光伏站,说明传统能源巨头也在转型。
所以,别再问“燃油车会不会消失”这种问题了。真正的趋势,不是“谁取代谁”,而是“谁服务谁”。车企也好,能源企业也好,谁能更好地满足用户多元需求,谁就能赢。
写在最后:理性消费,安全驾驶
回到最初的问题:燃油车的春天回来了吗?我的答案是:没有“回来”,因为它从未真正离开。电动化是大势,但过程注定是渐进的。插混是桥,纯电是岸,而燃油车,是那条坚实的河床。
作为消费者,咱们要做的,不是盲目追“电动”或“燃油”的标签,而是看清自己的需求:你常跑长途吗?充电方便吗?预算多少? 别被营销话术带偏,理性选择,才是对自己负责。
最后问大家一句:你现在买车,会优先考虑纯电、插混,还是燃油车?为什么?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P.S. 下次我打算试驾一辆氢能源车,听说加氢只要3分钟,续航700公里。如果大家感兴趣,我可以写篇“氢车初体验”,顺便聊聊氢能到底靠不靠谱。老铁们,想看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