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那个曾经被说得神乎其神的氢能源商用车,好像一下子就没那么大动静了。
前两年,这可是个顶流话题,全世界的大公司,尤其是那些造卡车、造货车的巨头,都跟打了鸡血一样,纷纷宣布要在这个领域大干一场,好像谁慢了一步,就会被时代抛弃。
咱们国家也特别重视,把发展氢能产业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可就在最近,风向好像变了。
一些国际大牌,比如Stellantis集团,直接就说不干了,不搞氢燃料的商用车项目了。
就连戴姆勒、沃尔沃这些行业里的老大哥,也都放慢了脚步,把钱和精力更多地投到了纯电动车或者其他新能源方案上。
这就让很多人犯嘀咕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说好的未来能源,零碳排放的终极方案,怎么说降温就降温了?
这氢能商用车的前景,到底是黎明前的黑暗,还是压根就见不到黎明了呢?
咱们得先说说,为啥当初大家对氢能商用车那么看好。
它的优点确实很诱人。
你想想看,一辆几十吨重的大卡车,在高速上跑,排出来的不是黑烟尾气,而是干干净净的水,这对环境有多友好。
而且,它补充能源特别快,开到加氢站,几分钟就能加满,跟咱们现在给汽车加油差不多,加满一次又能跑很远,完全不耽误跑长途运输。
这些优点,简直就是为了解决重型卡车污染大、充电慢的痛点量身定做的。
所以,不光是咱们国家,包括欧盟、日本、韩国、美国,都把它当成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棋子,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政策来扶持,又是给钱又是给规划,生怕自己落后。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的汽车产业链都动了起来,从造整车的到做零部件的,都在研究怎么把氢能这事儿给干成,技术上也确实有了不少进步。
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却骨感。
就在大家热情高涨的时候,一连串的问题浮现了出来。
为什么那些国际巨头会集体踩刹车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也很现实。
首先就是配套设施跟不上。
造车容易,但加氢站的建设却是个大难题。
一辆氢能卡车造出来了,可司机开出去几百公里,发现根本没地方加氢,那这车不就成了摆设吗?
加氢站的建设成本非常高,而且不像加油站那样能很快盈利,谁来投钱建、建在哪里,都是个大问题。
戴姆勒卡车就说得很明白,没有完善的加氢网络,这事儿就推不动。
其次是成本问题。
一辆氢能重卡的价格,比同级别的燃油车要贵上一大截,动辄就是上百万。
买车的成本高,用车的成本也不低,氢气的价格现在还不算便宜,而且波动也大。
对于天天计算成本的物流公司老板来说,这笔账怎么算都觉得不划算。
再加上很多地方的补贴政策还不明朗,大家就更不敢轻易尝试了。
Stellantis集团的负责人说得更直接,他说氢能市场现在还是个小众市场,短期内根本不具备持续赚钱的能力,为了公司能活下去,他们必须先做那些能卖得出去、能满足大多数消费者需求的电动车。
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氢能商用车这条路走不通了呢?
其实也不能这么说。
与其说是放弃,不如说是一次理性的调整,是从狂热回归冷静。
你看,那些宣布放缓计划的公司,没有一家把话说死,说以后再也不碰氢能了。
戴姆勒说的是搞“双轨战略”,一边搞纯电动,一边也没放弃氢能。
沃尔沃则是把一部分精力转到了研究氢内燃机上,这是一种可以直接改造现有发动机的技术,成本更低,也算是一种更务实的过渡方案。
这说明,大家心里都清楚,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长远来看还是有巨大潜力的,只是实现这个未来的路,比想象中要更曲折、更漫长。
现在停下来调整一下,是为了将来能走得更稳。
这个时候,咱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的情况,就会发现我们的思路和做法,显得特别务实和聪明。
当国外还在为全国性的加氢站网络发愁时,我们选择了一条“重点突破”的路子,也就是先在一些特定的场景里把它用起来。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比如在一个大型的港口,或者一个封闭的矿区,里面的卡车活动范围是固定的,行驶路线也相对单一。
我们就不需要满世界去找加氢站,只需要在这个港口或者矿区里建一两个加氢站,就完全能满足这里所有车辆的需求了。
这样一来,基础设施不足这个最大的短板,就在一个局部的小环境里被巧妙地解决了。
车辆集中管理,加氢方便快捷,运营数据一目了然,商业模式也就更容易跑通了。
目前,咱们国家就是这么做的。
氢能商用车已经从最早的公交车、城市物流轻卡,逐步渗透到了港口、矿山、钢厂这些封闭或者半封闭的场景,甚至开始在一些干线物流、冷链运输中进行尝试。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初步建立起了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还形成了一个个可以自我循环的应用生态。
这就像是先不急着去解放全中国,而是先建立几个稳固的根据地,在根据地里积累经验、培养队伍、降低成本,等时机成熟了,再向外拓展。
这种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变过程中,经历一些阵痛和减速是必然的,但这并不是行业衰退的信号,反而是走向成熟的标志。
当然,我们面临的挑战也同样严峻。
现在国内氢能商用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依赖政策的扶持,特别是那个到2025年就要结束的“城市群示范应用”补贴计划。
这就好比一个学走路的孩子,一直有人搀扶着,如果扶持的手突然撤掉,而他自己还没学会独立行走,那肯定是要摔跟头的。
所以,行业内外都非常期盼,在产业走向市场的这个关键时期,政策支持能够再持续一段时间,给我们多一些缓冲和准备。
但从长远看,产业要想真正强大起来,终究不能一直靠“输血”,必须学会自己“造血”。
这就要求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从生产燃料电池的,到造储氢瓶的,再到整车厂,大家必须一起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把成本实实在在地降下来。
当一辆氢能卡车的购买和使用成本,能够和燃油车相媲美的时候,不需要任何补贴,市场自己就会做出选择。
未来的路,需要政策更有智慧地去引导,比如建立统一的标准,在关键节点上帮助建设基础设施,更需要企业自身硬气起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构建起能够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
这条路虽然难,但方向是明确的,只要我们能齐心协力,打通技术、成本、基础设施等各个环节的堵点,让氢能商用车真正具备市场竞争力,那属于它的时代,就一定能到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