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深圳的“卷”只在搞钱和搞科技?7月12日,“法拉利之父”李文辉带着他的“车界顶流天团”杀到深圳,直接给这座城市的汽车文化上了一课。
现场法拉利348TS的蝴蝶门一打开,劳斯莱斯银魂的欢庆女神一站稳,围观群众手机都快举到天上去——这哪是普通活动,分明是把全球汽车文化的“家底”搬到了深圳湾。而更有意思的是,老爷子来这可不是单纯炫富,而是要帮深圳打造“国际汽车文化枢纽”。好家伙,新能源车卷完,现在连汽车文化都要开始“深圳速度”了?
一、“法拉利之父”是啥来头?老爷子的车库比博物馆还野
先科普下,李文辉这名号可不是自封的。香港富豪圈玩车的多了去,但能被喊“法拉利之父”,全凭他手里那批“活着的汽车历史”。别的富豪买豪车是为了代步或撑场面,他是把全球稀缺车型往家里搬,尤其是法拉利——从1950年代的250 GTO(现在估值超10亿人民币),到1990年代的“街霸”348TS,再到限量版恩佐,他家车库堪称“法拉利编年史”。这次来深圳带的348TS,看着像老古董,实际上是法拉利中置后驱布局的“祖师爷”,当年出厂价就顶普通人几辈子工资,现在全球能跑的不超过50台,比大熊猫还金贵。
不光法拉利,这次现场那辆劳斯莱斯银魂更离谱。劳斯莱斯大家熟,但“银魂”这型号听过的人估计不多——1965年生产,全球仅28台,当年是专门给中东王室定制的,车身用的是航空级铝材,车漆要手工打磨3个月,连轮毂上的欢庆女神标都是18K金的。据说李文辉为了收这辆车,跟沙特王子磨了三年,光运费就够买辆全新宝马。你以为这是炫富?老爷子自己说了:“这些车不是用来开的,是用来讲故事的。”
为啥他能成“教父”?因为他玩车玩出了文化。别人收藏是“我有多少辆”,他是“我有多少个第一”:亚洲第一个集齐法拉利250系列的人,全球第一个把劳斯莱斯银魂开上赛道的人,甚至还办过“从马拉内罗到九龙”的法拉利巡展,把汽车文化从欧洲直接搬到香港。这次来深圳,说白了就是把这套“文化玩法”复制过来——毕竟深圳啥都不缺,就缺这种能沉淀百年的“汽车故事”。
二、这些车不是用来开的,是用来“镇场子”的
现场围观的人估计有个疑问:这些老掉牙的车,跟深圳满大街跑的比亚迪、小鹏比,除了贵还有啥用?你还别说,还真有用,而且用处大了去了——它们是来给深圳“镇场子”的。
深圳是啥地方?新能源汽车之都。比亚迪全球销量第一,华为问界、小鹏、理想占了全国半壁江山,街上随便抓个人都能跟你聊三电技术、智能驾驶。但要说汽车文化?以前可能真有点“短板”。你去欧洲,街头随便一辆甲壳虫都能讲出二战后的经济复苏史;去美国,一辆福特野马能勾起一代人的公路情怀;但在深圳,大家聊车基本是“续航多少公里”“自动驾驶到L几”,很少有人会说“这辆车的设计影响了一个时代”。
李文辉带来的这些车,就是来补这个“文化课”的。比如那辆法拉利348TS,看着方头方脑,当年可是颠覆了法拉利的设计语言——以前法拉利都是圆润的“肌肉感”,348TS第一次用了楔形车身,风阻系数降到0.3,直接影响了后来F40、F50的设计。现在新能源车拼空气动力学,追根溯源,348TS这种“老祖宗”级别的车型就是活教材。再看劳斯莱斯银魂,手工打造的内饰、6.75升V8发动机,代表的是工业时代“极致奢华”的巅峰,现在新能源车讲“豪华感”,不也得从这些老车身上学怎么把“贵”变成“有格调”?
说白了,这些典藏豪车就像“汽车文化的锚点”。深圳造新能源车能卷死全球,但要从“汽车工厂”变成“汽车文化中心”,就得有这种能让人停下来“哇塞”的东西。就像巴黎有卢浮宫,纽约有大都会,深圳以后要是说起汽车文化,能拿出“法拉利之父”坐镇的典藏车,这排面不就来了?
三、深圳为啥需要这场“豪车秀”?从“造汽车”到“玩文化”的野心
有人可能觉得:深圳好好造新能源车不行吗?搞这些“老古董”文化有啥用?你可别小看深圳的野心——它要的不只是“世界工厂”,还要当“国际枢纽”。
啥叫“国际汽车文化枢纽”?简单说,就是让全球的汽车爱好者、设计师、收藏家一提到汽车文化,就想到深圳。以前这位置可能是摩德纳(法拉利老家)、斯图加特(奔驰宝马老家),但现在不一样了——新能源时代,汽车的中心正在往中国移,深圳作为新能源车的“宇宙中心”,自然想把文化中心的位置也抢过来。
怎么抢?得有“硬通货”。李文辉的典藏车就是最好的“硬通货”。你想啊,以后全球顶级的汽车文化展、复古车赛事、设计师论坛,要是都能在深圳办,来的人看到“法拉利之父”的收藏,看到比亚迪的未来科技,这不就是“传统与未来”的碰撞?这种碰撞本身就是文化吸引力。
更实际的是,汽车文化能带货啊!你以为大家看完豪车就完了?背后是一整条产业链:复古车改装、汽车主题旅游、汽车文创、甚至是高端二手车交易。深圳要是把这个枢纽做起来,以后可能会有“汽车文化产业园”,普通人能去学老爷车修复,能去参加复古车巡游,甚至能靠这个创业。就像当年深圳靠电子厂起家,现在靠新能源车赚钱,未来说不定还能靠汽车文化“搞钱”——毕竟文化这东西,越沉淀越值钱。
四、普通人能蹭到什么“文化红利”?不止于看个热闹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跟我有啥关系?我连比亚迪都买不起,还关心法拉利?”哎,还真有关系,而且关系大了去了——这波“文化红利”,普通人也能蹭到。
先说说“眼界红利”。以前想看这种级别的典藏车,得买机票去欧洲博物馆,现在深圳家门口就能看。你带着孩子去,指着348TS说“这是爸爸小时候海报上的车”,指着银魂说“这是以前国王坐的车”,这不就是最好的“汽车启蒙课”?说不定以后深圳的小孩里,就有人因为这次展览爱上汽车设计,以后造出自带文化底蕴的中国豪车。
再说说“体验红利”。深圳要搞国际汽车文化枢纽,肯定不能只摆几辆车就完事。以后可能会有复古车试驾活动(当然不是让你开银魂,可能是复刻版),有汽车电影展,有改装车大赛。想想看,周末去深圳湾公园,一边看老法拉利跑圈,一边听DJ放1980年代的摇滚,这不比逛商场有意思?
最实在的是“就业红利”。汽车文化枢纽不是空中楼阁,得有人运营:需要策展人策划展览,需要工程师修复老车,需要导游讲解车型历史,需要设计师做文创周边。这些岗位以前深圳可能不多,但以后会越来越多。说不定你家小区那个修电动车的师傅,以后就能去学老爷车修复,工资翻一倍——毕竟会修银魂发动机的技师,全球都没几个。
五、这事能成吗?汽车文化枢纽的“冷思考”
当然了,也不能光乐观,得泼点冷水:深圳搞国际汽车文化枢纽,真能成吗?
第一个挑战是“文化基因”。深圳是座年轻的城市,建市才40多年,汽车文化底子薄。欧洲的汽车文化是百年积累出来的,从贵族玩赛车到平民开甲壳虫,有群众基础。深圳人现在对汽车的需求,还是“代步工具”为主,对老车的情怀可能没那么深。怎么让年轻人爱上这些“老古董”?得想点招,比如把老车设计和潮玩、国潮结合,让348TS出个联名手办,让银魂的欢庆女神做成盲盒——年轻人不就吃这套?
第二个挑战是“可持续性”。李文辉这次带车来是“友情客串”,但枢纽要长久运营,得有自己的“家底”。总不能每次都靠别人借车吧?深圳是不是可以建个“汽车文化博物馆”,自己收藏一批经典车型?或者跟车企合作,比如让比亚迪捐一辆最早的F3,让小鹏捐一辆初代G3,这些以后都是“深圳汽车史”的文物。
第三个挑战是“平衡传统与未来”。深圳的强项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总不能为了搞传统汽车文化,把自己的强项丢了。最好的办法是“融合”——比如办个“未来经典车设计大赛”,让设计师用新能源车的技术,复刻348TS的造型;或者搞个“智能老车”项目,给银魂装上自动驾驶系统,让它既能跑古典赛,又能在深圳湾自动驾驶巡游。这种“老瓶新酒”的玩法,说不定能成深圳的特色。
结尾:从“深圳速度”到“深圳味道”,这次是真要“有文化”了
说到底,李文辉带着豪车来深圳,不只是一场展览,更像是一个信号:深圳要从“只拼速度”变成“也讲味道”了。以前大家说深圳“没文化”,其实不是没文化,是太忙了,没时间沉淀。现在新能源车做到全球第一,终于有空回头看看,把汽车文化这种“慢功夫”捡起来。
以后再有人问深圳有啥文化,除了搞钱和搞科技,你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还有“法拉利之父”坐镇的汽车文化枢纽,有能跑的汽车活历史,有传统与未来碰撞的“深圳味道”。当然,要是能顺便问问老爷子:“下次啥时候带恩佐来?我们保证不拿它跟比亚迪比加速!”——毕竟文化这东西,不就是在玩笑和认真之间,慢慢长出来的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