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短视频,从抖音到小红书全在刷屏——2025年3月26日,东风日产宣布推出终身质保服务后,却引发了老车主的集体不满和投诉。
事情是这样的:新推出后,早几年买车的老车主发现自己被"区别对待"了,当初销售拍着胸脯说的质保承诺,现在新车主能享受的终身质保,老车主却享受不到。
天籁和奇骏两款车型的投诉声量随即达到顶峰,根据汽车门网数据,天籁的投诉指数达到123.75,奇骏来到了104.7。
评论区:"凭啥新车主有终身质保,我们老车主就没有?""这不是明摆着欺负老实人吗?"
要知道,这可不是个例——近年来关于"终身质保""免费保养"的维权投诉持续增长,消费者对车企的承诺越来越不信任。
那问题来了:车企嘴里的"终身质保""免费保养",到底是真福利还是挖好的坑?
"终身质保"真的管一辈子?为啥到了关键时刻就不认账了?
先敲黑板划重点:2025年3月东风日产这起维权事件里,老车主拿着购车合同去理论,结果4S店甩出一份《质保条款细则》——密密麻麻20页纸,字号小到要用放大镜看。
当时很多围观群众觉得是老车主"想得太多",结果仔细一看,打脸——这"终身质保"压根不是你以为的"终身"!
咱先说说第一个坑,就是这个"终身"到底有多长。
绝大多数车企玩的套路是把"终身"限定在"首任车主有限期"内。
啥意思呢?
就是你买了新车,只要车一过户、一转让,所谓的"终身质保"立马作废。
东风日产这次的问题更典型——新推出的终身质保,只针对2025年3月26日之后购车的新车主,之前买车的老车主统统不在范围内。
坑的是,有些车企还加了双保险,规定"车辆使用年限不超过8年"或者"行驶里程不超过15万公里",哪个先到算哪个。你要是开网约车、跑长途,一年就能跑个三五万公里,三年就超标了。
说白了,这"终身"其实就是"8年或首次转让前的较短者",听着霸气,实际水分大得很。
第二个坑更隐蔽,就是"质保范围"比你想象的窄太多了。
销售在展厅里给你画大饼:"三电终身质保,电池、电机、电控全管!"
听着是不是特踏实?
但等你翻开合同细则,会发现里面写的是"仅限电池、电机、电控三大件的核心部件"。
这"核心部件"四个字就是——电池包的外壳算不算核心?电池管理系统BMS算不算?充电接口、线束这些算不算?
答案是:统统不算!
有车主反映,他的车电池续航从原来的500公里衰减到只剩300公里,明显不正常啊。
结果4S店检测完说:"电池包本体没坏,只是电芯自然损耗,不在质保范围内。"
车主当场就懵了:"那我这车还能开吗?"
店里淡定地回了句:"可以开啊,就是跑不远了,要不您考虑换电池?自费,8万块。"
你说气人不气人?
绝的是第三个坑——免责条款多到让你怀疑人生。
翻开那份20页的质保细则,里面密密麻麻列了一堆"除外责任"。
比如说:自行改装(哪怕你只是换了个轮毂或者贴了个车贴)、发生过事故维修(就算追尾不是你的责任也算)、使用过非官方充电桩(你家装的充电桩可能都被认定为"非官方")、未按规定时间到指定4S店保养(市场价比外面贵你也得去)……只要沾上任何一条,质保立马全盘作废。
有车主投诉说,因为有一次车在外地出了点小问题,就近找了个第三方维修店换了个雨刮器,结果后来电池出问题了,4S店翻出记录说:"您有非授权维修记录,质保失效。"
车主都要哭了:"换个雨刮器跟电池有啥关系啊?"
但人家合同写得清清楚楚,你签字了就得认。
说实话,当时很多人看热闹都觉得是车主自己粗心大意,没仔细看合同才吃的亏。
但律师团队深挖之后发现,市面上的"终身质保"合同,免责条款都超过15条,而且销售在签约那会儿根本不会主动跟你解释这些。
他们就指着合同最后一页说:"您这儿签个字就行。"
等你发现上当了想维权,人家就拿合同说事儿:"您当初签字了啊,这是您自愿的!"
你说这叫啥事儿?
这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车企吃定了消费者没时间看、看不懂、也懒得较真,所以才敢把这些坑挖得这么深。
第二部分:新能源车售后服务市场——"免费保养"听着爽?背后藏着哪些"隐形消费"?
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终身质保"是个坑,那"免费保养"总该靠谱了吧?
毕竟现在买车,销售都会特别强调"送3年6次免费保养"当卖点,听着就很实惠。
但你要真以为能白嫖,那就太天真了。
用户论坛里的车主现身说法——这"免费"二字,水深得很!
咱先看看大环境。
从2023年到2025年,国内车市已经进入"存量竞争"时代了,啥意思呢?
就是新车销量增长放缓,市场就那么大,大家都在抢蛋糕。
车企的利润哪来?
越来越依赖售后服务。
新能源汽车的保养虽然比传统燃油车便宜不少(2022年数据显示新能源车年均维保费用约1210元,传统车是2570元),但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售后维保市场规模也在急速扩大。
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产值将形成千亿级规模的市场。
车企怎么可能真让你"免费"薅羊毛?
人家早就把账算好了。
具体套路咱一个个掰开了说。
第一招叫"免费只包基础项目,增值项目全要钱"。
所谓的"免费保养",一般就包个机油机滤更换(燃油车)或者三电检测(新能源车),再加个轮胎换位这种最基础的活儿。
但你真去4S店保养的时候,接待会特别热情地跟你说:"师傅,您这刹车油该换了,再不换刹车容易软,800块。""空调滤芯太脏了,影响制冷效果,换一个300。""防冻液有点不足,补一下500。"
一套组合拳下来,每次"免费保养"你还得掏1000到2000块。
是你要不换吧,接待还会意味深长地来一句:"不换的话,出了问题质保可能不认哦\~"
这话说得,既不强迫你,又让你心里发毛,大部分人就乖乖掏钱了。
第二招绝,叫"指定时间、指定里程,错过作废"。
合同里会明明白白写着:"3年6次免费保养,每5000公里或6个月必须保养一次,逾期视为自动放弃,不予补偿。"
你琢磨琢磨这话有多坑。
城市通勤族一年才开8000公里,按里程根本用不完6次保养;但如果按时间来(6个月一次),又会被强制"过度保养"——车子明明没开多少,机油还新着呢,也得去店里走一遭。
有车主算过账:3年6次免费保养,实际只用了3次,剩下3次要么是"里程还不够",要么是"忘记预约超时了",全浪费了。
气人的是,4S店还会在你快到期的时候故意不提醒你,等过了时间再跟你说:"不好意思啊,您这次保养已经过期作废了,下次记得按时来哦。"
你说这不是摆明了坑人吗?
第三招叫"配件以次充好,工时费照收不误"。
虽然说"免费保养"不收配件费,但4S店可以在配件质量上做文章。
原本应该用原厂的全合成机油,给你换成代工品牌的半合成;原装的空气滤芯,换成副厂货。
反正你也不懂,就算懂也看不出来,因为包装盒上都印着品牌LOGO,唬人足够了。
的是,"免费"只免配件费,工时费可是照样收的。
有车主在论坛上投诉说:明明是"免费保养",结账的时候还要付400块工时费。
他当场就不乐意了:"不是说免费吗?怎么还要钱?"
4S店理直气壮地回:"合同写了免配件费,没说免工时费啊,师傅干活总得给钱吧?"
你还真没反驳,因为合同里确实有这么一句,只不过藏在第17页的小字注释里,谁会注意到啊?
业内有个爆料狠,说车企搞的"免费保养",成本其实早就算进车价里了。
你买车的时候,可能比别的品牌同配置的车贵个2000到3000块,销售会告诉你:"我们这个有服务包,3年免费保养,特别划算!"
其实这2000到3000就是你预付的保养费,只不过包装成"免费福利"让你觉得占了便宜。
真正算下来,你一分钱都没省着,甚至因为被捆绑在4S店体系里,后续花的钱比去外面修还要多。
这就是典型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只不过车企玩了个文字游戏,把消费者当傻子耍。
第三部分:汽车行业销售利润率——车企为啥敢这么玩?背后是怎样的利益链条?
现在问题来了:车企明知道这些套路会引发投诉、损害口碑,为啥还敢明目张胆地玩"文字游戏"?
说白了,这背后藏着一条完整的利益链,不搞清楚这个,你永远不明白车企的底气从哪来。
咱先看看行业现状。
2023年到2025年这三年,汽车市场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业内叫"三高一低"——新车售价越来越低(各种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营销成本越来越高(光广告投放就是天文数字),研发投入越来越高(智能化转型烧钱如流水),但单车利润越来越低。
根据官方数据,2025年一季度汽车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3.9,2025年1-5月为4.3,到了1-8月跌破5只有4.7,远低于工业企业6.2的平均利润率水平。
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2025年公开表示,中国汽车的利润率真的是太低了,三千万辆汽车卖出来的利润不如日本丰田九百万辆的效益。
车企要活下去,必须从售后服务里"找补"回来。
虽然我没有找到具体某家车企售后服务毛利率的数据,但业内普遍认为,售后服务的利润空间远高于新车销售。
新车销售因为价格战已经利润微薄,但售后保养、维修、配件销售的毛利率要高得多。
所以车企的算盘是:新车可以便宜卖,甚至亏本卖都行,只要能把用户拉进来。
但一旦你买了车,就得通过"终身质保""免费保养"这些承诺把你锁在自家的售后体系里,后续慢慢"割韭菜"。
你想去外面修?
对不起,质保作废。
你想自己换配件?
不好意思,影响质保。
反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你绑在4S店,让你每次有问题都得乖乖回来掏钱。
深层的原因是监管存在真空地带。
目前国内对"终身质保"这类宣传用语压根没有统一标准——"终身"到底是多久?
"免费"到底包括哪些内容?
全凭车企自己解释。
《汽车三包规定》虽然要求"经营者应当明示"质保内容,但对宣传与实际不符的处罚力度轻得可怜,最高罚款才3万块。
你算算,一辆车通过"终身质保"套路能多赚几万甚至十几万,罚款3万算个啥?
违成本远低于收益,车企当然敢放心大胆地玩。
结果就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那些真正提供实在质保的车企,比如某些豪华品牌明明白白承诺"8年16万公里质保,无附加条件",反而因为成本高、价格贵,竞争不过那些玩文字游戏的品牌。
消费者被套路多了,对整个行业都失去信任,最终受伤的还是市场本身。
现在你去汽车论坛看看,但凡提到"终身质保",下面评论全是"又是坑""别信""套路深"。
这种口碑一旦形成,对行业的长期发展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
但车企顾不了那么多,大家都在抢眼前的利润,谁管以后市场会不会崩盘?
第四部分:终身质保维权——车主们都在问什么?这些坑你也可能踩!
自从2025年3月东风日产这起维权事件上了热搜,各大汽车论坛、车友群的讨论量暴涨,大家问的问题五花八门。
咱挑几个最高频、最有代表性的聊聊,说不定你也有同样的疑惑。
有人问:"签合同时根本没时间看细则,销售也不说清楚,这算不算欺诈?"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
如果销售在推销时明确承诺"终身免费质保",但合同里藏着各种限制条件,而且签约时故意不告知,这确实涉嫌"故意隐瞒真实情况",属于欺诈行为。
但实际维权特别难,因为你得举证"销售当时怎么说的"——最好有录音录像,而且要证明"4S店故意不让你看完合同",这取证难度太大了。
所以建议大家买车时务必留个心眼:要求销售把质保条款单独打印出来、逐条解释清楚,并且全程录音留证。
如果对方拒绝或者含糊其辞、顾左右而言他,这车大概率有坑,趁早换一家。
还有人问:"我的车已经买了2年,现在才发现质保有猫腻,还能维权吗?"
答案是能,但要抓紧时间。
如果经营者存在"虚假宣传",消费者可以在发现之日起6个月内投诉举报,这个不受购车时间限制。
具体操作是:收集当初的宣传海报、销售话术录音、购车合同等所有证据材料,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或者起诉到法院要求"撤销不公平条款"。
已经有成功案例了——2024年某地法院判决某车企的"免责条款"因"显失公平"无效,车主最终获得了赔偿。
所以只要证据充足,维权还是有希望的,是别怕麻烦。
最有争议的问题是:"新能源车的电池衰减算不算质量问题?质保到底管不管?"
这个真是个大坑。
目前行业默认的规则是:动力电池容量衰减到以下才算"质量问题",否则属于"正常损耗"。
比如你的车原本续航500公里,现在只剩400公里(衰减),4S店会说这是正常的,不在质保范围内。
但问题是,很多车企的"终身质保"承诺离谱,只保证"8年或15万公里内,电池衰减到以下免费换"——这标准比国家三包规定(8年12万公里、衰减到以下)还要宽松。
也就是说,你的电池衰减到只剩的容量了,车企照样可以不管。
所以建议大家买车前一定要问清楚"电池质保的衰减标准具体是多少",并且白纸黑字写进合同;如果只是口头承诺,基本等于没保障。
也有人问:"买二手车还能享受原车主的终身质保吗?"
这个答案很明确——的情况下不能。
几乎所有车企的"终身质保"都明确限定"仅限首任车主且车辆未过户"。
一旦过户,原质保立马作废,新车主只能享受剩余的普通质保期。
比如原车主买车时是3年质保,已经用了2年,那你买过来只剩1年质保,而且"终身质保"这个福利彻底没了。
所以买二手新能源车时,千万别被卖家忽悠"这车还有终身质保呢",过完户啥都没有,全是空话。
最后一个实用问题:"如果不想被4S店宰,能不能去外面的修理厂保养?"
理论上可以,但要承担风险。
《汽车三包规定》有一条规定:"家用汽车产品在三包有效期内,因消费者未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正确使用、维护、修理产品而造成的损坏,经营者可以不承担三包责任。"
也就是说,如果你去外面修车导致其他部件出问题,4S店可以拒绝质保。
但如果只是做常规保养——比如换机油、换滤芯这种简单操作,在正规修理厂做,理论上是不影响质保的,前提是你得保留好保养记录和配件发票,证明"使用的是符合厂家标准的配件"。
不过实际操作中,4S店总能找到理由推诿,所以还是建议在质保期内老老实实去4S店,过了质保期再考虑外面的修理厂,这样比较稳妥。
结语:终身质保套路——别再被"终身质保"这四个字忽悠了!
从2025年3月东风日产这起维权事件就能看出来:车企玩的"终身质保""免费保养"套路,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只不过大部分人买车时被销售的"甜言蜜语"迷昏了头,等发现上当已经晚了。
说到底,这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车企吃准了消费者不会仔细看合同、不懂条款、维权成本又高,所以才敢把话说得天花乱坠,实际兑现时各种打折扣、各种找借口。
但话说回来,咱消费者也不能光靠"吃一堑长一智"。
买车前多花半小时研究合同、多问几句"质保细则到底是啥"、多录几段音留证,就能避开的坑。
记住一句话:越是把"终身质保"喊得震天响的品牌,越要警惕;真正有底气、有实力的车企,会把质保条款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巴不得你拿着放大镜仔仔细细看个遍。
那些玩文字游戏、搞小动作的,早晚会被市场淘汰。
最后灵魂拷问:如果让你重新选一次,你会为了"终身质保"多花2万买某个品牌,还是选个质保条款明明白白、口碑扎实的品牌?
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