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下的一纸协议,竟像蝴蝶煽动翅膀,在汽车产业掀起了惊天巨浪。1984年10月10日,上海大众成立的那一刻,没人能想到,这场“以市场换技术”的博弈,会让中国汽车工业一步步从“跟跑”变成“领跑”。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还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当时的政策很明确:用市场换技术。可怎么换?是买现成的生产线,还是学技术自己造?选了后者。1984年,上海大众成立,第一辆桑塔纳下线,却全靠5200多个进口零件组装。国产化率目标定得很猛——7年达到90%,可现实却像一盆冷水:光方向盘的技术指标,只有4项,人家德国有104项。
这时候,大众CEO哈恩坐不住了。他一看,光靠上海大众不行,得再找个合作伙伴。正巧,克莱斯勒和一汽谈崩了,哈恩赶紧抓住机会。1991年2月,一汽大众在长春签约。这一步棋太关键了,南北大众就像两架马车,拉着中国汽车工业往前跑。
南北大众成立后,竞争就没停过。最典型的就是帕萨特争夺战。1996年,上海大众推出五代帕萨特,到2003年销量巅峰时卖了40万辆。可2005年,一汽大众推出六代帕萨特(也就是迈腾),直接把上海大众的销量压到了30万辆。这一仗让大众明白,光靠产品分配不行,得玩点新花样。
于是,斯柯达和捷达登场了。上海大众引进斯柯达,走中端路线,2012年全球销量占比25%,卖了23.5万辆。一汽大众则推出捷达,主打廉价市场,2015年正式启动计划。不过,也有失手的时候,比如2012年西雅特试水,就没溅起什么水花。
说到高端车,奥迪一直是张王牌。1995年,奥迪10%入股一汽,可上海大众一直没高端车。这一空白,直到2016年才被打破。
2016年,上海大众更名上汽大众,还推出了辉昂。这车可不简单,用的是MLB纵置平台,和奥迪A6同平台。这一步,标志着上汽大众正式进军高端市场。
另一边,奥迪的博弈更精彩。2020年,奥迪、一汽、上汽签了三方协议,规定2022年1月后,奥迪可以通过一汽和上汽两个渠道销售,销量目标定到了90万辆。不过,一汽也没吃亏,奥迪一汽新能源项目安排上了,还独占PPE纯电平台。这招“平衡术”,让三方都能分到蛋糕。
如今,新能源成了主战场。2024年,奥迪和智己合作,用智己的平台开发新车。这可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技术主权的迭代。PPE平台不再是大众独享,而是通过授权的方式,和中国企业共创。
从产品分配到技术平台授权,大众的“平衡术”进化了。供应链统合降低了成本,比如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联合推出“双终身”质保政策,既提升了品牌形象,又让消费者得了实惠。这就像一场棋局,每一步都算得精准。
30多年过去了,大众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2017年,大众在中国市场的利润达47.5亿欧元,占全球利润的很大一块。可也没吃亏,从5200个零件的组装,到MLB平台、PPE平台的自主研发,技术链一步步升级。
这场博弈,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双赢。大众用“平衡术”在中国站稳脚跟,中国汽车工业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技术、炼就了筋骨。未来,随着技术平台共创的深入,中国汽车工业必将在全球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