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裁员”补偿413万,并不是做慈善

55岁、月薪约9000欧元、为奔驰服务30年,这样的团队负责人如果接受自愿离职计划,最高可获得50万欧元(约合413万人民币)的补偿金

奔驰的裁员计划鼓励约3万名员工自愿离职,截至2025年10月,已有约4000名员工接受了遣散方案

网友戏称这是拿到了“人生重启体验卡”,而类似的“黄金降落伞”式补偿也出现在花旗、微软等外企的裁员案例中。

不少网友感叹:这哪里是失业,分明是“接裁神”吧!

在外企中,奔驰不是孤例。花旗集团裁员补偿标准N+6、微软中国N+8、佳能苏州甚至高达N+12......

有人犀利评论:“外企离职像体面分手,内企离职却往往像一场离婚拉锯战”。

那么,外企为何愿意支付远超法定标准的“溢价”?

并不是做慈善,而是一本经济账。

首先,外企之所以愿意提供高额补偿,本质是“花钱买效率”。著名外企的市场溢价,很大一部分来自品牌,因此对品牌声誉、社会影响格外重视。

通过一次性支付较高补偿,企业可以高效“裁员”,避免因劳动仲裁、工会谈判等带来的消耗,“快刀斩乱麻”。

比如,花旗在2025年保留6亿美元遣散费用,看似惊人,实则不到其年净利润的5%。

外企提供高于法定标准的裁员补偿,首要目的是快速推进裁员进程。通过“早签多奖”的梯度设计,企业可以显著降低协商成本,避免潜在的劳动仲裁和集体诉讼

以花旗银行为例,其规定6月25日前签协议的员工可获N+6补偿,而7月16日前签协议则降至N+3,9月19日后只能获得法定标准补偿

这种设计创造了“早走多赚”的紧迫感。


不差钱,给得起。

其次,巨额的裁员赔偿,在很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里,是一个典型的“魔法操作”。据“外企观CHA”披露,它在会计处理上会被归入一个特殊的科目——“重组费用”(Restructuring Charges),属于“非经常性损益”。

简单来说,这笔巨款是一次性的、非正常的开支,着眼于未来的“特别”花费,不仅不影响公司核心业务,反而会让公司运营成本下降,盈利预期得以改善。

这样一来,财报上虽然出现了巨大的“一次性亏损”,股价却往往不跌反涨。一个坏消息,就这样被包装成了一个“好故事”,再讲给华尔街听.......

当然,不可否认,外企的全球文化、价值观通常也更加人性化,尤其是对员工个体的尊重程度。裁员时,很多外企还会提供心理咨询、就业辅助等。

如今,国内的企业比如像阿里、字节这样的大厂,离职补偿也能给到N+2或N+3,逐渐向国际接轨。

前段时间,字节跳动内部更是发布政策,对于因为组织调整而离开的正式员工,新增发放过渡性补贴,每月最高可领1.2万元,最多可领6个月。

分手见人品,离职见良心。

离职补偿的厚度,也是企业价值观的刻度。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攀爬“体面”的阶梯,我们或将看见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商业生态逐步成形。

奔驰“裁员”补偿413万,并不是做慈善-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