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出手!法国对中国汽车加税 坚称并非保护主义

最近,关于中国汽车出海的新闻真是不少,有好消息,也有让人捏一把汗的坏消息。

其中,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一番话特别引人注意,他说法国欢迎竞争,并不是要搞什么保护主义,但话音刚落,欧盟那边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各种调查和潜在的关税政策就风声四起。

这让咱们普通人看着有点迷糊,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马克龙出手!法国对中国汽车加税 坚称并非保护主义-有驾

一边是咱们的汽车在国外卖得红红火火,另一边却像是有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悄悄收紧。

这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世界时,不得不面对的一场复杂而又现实的博弈。

咱们先来看看那些让人振奋的成绩。

在北美,墨西哥市场简直成了中国汽车的“福地”。

根据数据,就在不久前的一个月里,墨西哥的消费者就买走了接近五万辆中国品牌的汽车。

马克龙出手!法国对中国汽车加税 坚称并非保护主义-有驾

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直接让墨西哥成为了我们汽车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

这说明什么?

说明我们的产品,无论是在价格、配置还是设计上,都实实在在地打动了当地的消费者,是凭实力赢得的市场。

不只是墨西哥,在中东的阿联酋等国家,中国汽车的增长势头也同样迅猛,一个月贡献几万辆的增量,成了当地市场上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势力。

这些实打实的销量,是中国制造在全球舞台上赢得的掌声,确实值得我们自豪。

然而,就在我们为这些“高光时刻”感到高兴的时候,另一个市场的变化却给我们结结实实地泼了一盆冷水,那就是俄罗斯市场。

马克龙出手!法国对中国汽车加税 坚称并非保护主义-有驾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俄罗斯一度是中国汽车出口的最大市场,我们的车企凭借着价格优势和当时特殊的市场环境,迅速抢占了大量份额。

可好景不长,最近几个月的出口数据出现了“塌方式”的下滑,几乎是断崖般下跌。

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经过调查发现,俄罗斯当地的汽车销售总量并没有出现同样幅度的下跌。

这就意味着,不是市场不行了,而是消费者开始不选择我们了。

这个教训非常深刻,它告诉我们,单纯依靠价格优势抢来的市场,根基是非常不稳固的。

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有其他竞争者入场,这种脆弱的优势很容易就会土崩瓦解,就像在沙滩上堆砌的城堡,看起来很美,但一个浪头打过来就什么都不剩了。

马克龙出手!法国对中国汽车加税 坚称并非保护主义-有驾

这种一个市场火爆,另一个市场突然“蒸发”的巨大反差,暴露出了我们出海战略中存在的区域不平衡风险,这种风险远比单纯的生产成本压力更加致命和难以预测。

现在,让我们把视线转向真正的“主战场”——欧洲。

欧洲市场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可以说是既爱又怕,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像比利时这样的国家,一个月就能进口多达九万辆中国新能源车,这种热情程度说明欧洲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是真心认可的。

毕竟,在欧洲要实现他们自己定下的碳中和目标,推广电动汽车是关键一步,而中国提供了大量技术先进、价格又有竞争力的产品,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市场需求。

但另一方面,欧洲的政客和传统车企们,心里却充满了焦虑。

马克龙出手!法国对中国汽车加税 坚称并非保护主义-有驾

他们眼睁睁看着比亚迪、小鹏、蔚来这些中国品牌在自己的地盘上攻城略地,担心本土的汽车工业,比如法国的雷诺、标致,德国的大众、宝马,会在这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所以,他们就开始想办法了。

马克龙嘴上说着“我们不是保护主义者”,但欧盟委员会却已经启动了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并且正在酝酿一项叫“碳关税”的政策。

这个“碳关税”,说白了就是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

它的逻辑是,以后往欧洲出口商品,不仅要看商品本身,还要追溯你生产这个商品的全过程。

比如你造一辆汽车,用了多少电,这些电是来自清洁的风能、太阳能,还是来自污染较大的火力发电?

马克龙出手!法国对中国汽车加税 坚称并非保护主义-有驾

整个生产链条的碳排放量是多少?

如果他们认为你的碳排放超标了,那么对不起,你的汽车想在欧洲卖,就必须额外缴纳一笔高昂的“碳税”。

这招可以说是打在了我们的软肋上,因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中,火电依然占有不小的比重。

这个政策一旦全面实施,无疑会大大削弱我们产品的价格优势,等于是在我们家门口设置了一道看不见的关卡。

这就是欧洲的策略,一边享受着我们物美价廉的产品带来的好处,一边又磨刀霍霍,随时准备限制我们的发展,保护他们自己的产业。

面对如此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的车企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简单的“卖车”模式已经走不通了。

马克龙出手!法国对中国汽车加税 坚称并非保护主义-有驾

想在海外市场真正站稳脚跟,就必须进行深度“本地化”,把根扎到当地的土壤里去。

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困难重重。

首先就是成本问题,据测算,在海外建厂生产汽车,综合成本可能比在国内高出百分之三十到六十。

其次是文化和管理上的巨大差异。

比如我们的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技术实力全球顶尖,想在墨西哥建厂复制国内的成功经验,结果却在工会和当地的劳工文化面前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我们习惯了加班加点赶进度的“奋斗”模式,但当地员工可能更看重准点下班和完整的休假权利,这种工作理念的碰撞,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与适应。

马克龙出手!法国对中国汽车加税 坚称并非保护主义-有驾

同样,比亚迪在国内展示的超级充电技术、高效的物流转运系统,这些在国内运行得无比顺畅的优势,到了国外,可能会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文化隔阂或者政策法规而被卡住。

因此,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探索更聪明的出海方式。

比如在泰国设厂,会提前做好复杂的金融风险对冲方案,以应对当地不稳定的利率波动。

在南美洲,不再是简单地找个经销商卖车了事,而是努力将经销商发展成深度绑定的合作伙伴,共同投资,共享利润,也共担风险。

在品牌建设上,也不再仅仅是宣传车的性能有多好,而是学习“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像小鹏汽车赞助北欧的体育赛事,广汽集团尝试在海外打造品牌生活生态圈,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赢得消费者的文化认同。

因为俄罗斯市场的教训已经告诉所有人:没有强大的本地化运营和抗风险能力,就算一时的销量再漂亮,数据再好看,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墨西哥市场一个月卖出近五万辆的纪录固然值得骄傲,但这并不能保证我们不会在另一个市场遭遇滑铁卢。

中国汽车的全球化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它需要我们有冲劲,更需要我们有智慧和韧性,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克服前方的重重险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