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置否,靠着垂直整合的能力,比亚迪在成本规模方面形成了绝对的优势。因此,在过去的汽车市场中,比亚迪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卷王”,更是价格战的有力发起者。
"
从2023年秦PLUS以9.98万元击穿消费者10万元心理防线,开启“油电同价”时代;到2024年秦PLUS荣耀版以7.98万元起售,混动车型首次低于同级别燃油车,带来“电比油低”的震撼。2025年,全系车型搭载“天神之眼”且价格不变,宣告全民智驾的开启。
毫无疑问,近几年比亚迪用技术支撑起价格屠刀,在车市掀起惊涛骇浪,在多个细分市场成为标杆,也成为首个年销量突破400万的中国车企,在2024年问鼎中国车市销量第一。在比亚迪的价格屠刀下,从自主品牌到新势力,以及合资品牌一众车企纷纷跟进,车市降价潮愈演愈烈。
一发不可收拾的价格战,让中国车市陷入无序的恶性竞争中。所以在今年上半年,各部门纷纷出手叫停无序竞争。
效果是显著的,6月至今已经很少有大范围的降价。价格战的硝烟看似散去,但换个角度来看,其实车企之间的竞争转入了暗线。
如今,车企不再直接在原有车型上降价,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新车。最近新上市的车型,瞄准的正是比亚迪现有的热门车型,因为比亚迪很多车型都是该细分领域的销量领先者。而这些新车遵循着一个相似的逻辑:车身尺寸比比亚迪同级别车型大一点,配置再多一点,而价格却要少一点。
比如,7月上市的A9L直接对标比亚迪汉L,价格略比汉L低;8月上市的吉利银河A7瞄准比亚迪秦L DM-i,带来比秦L更大的车身尺寸;名爵MG4对标比亚迪海豚,价格比海豚低;还有风云T10针对比亚迪唐DM-i;以及即将上市的吉利银河星耀8,冲着汉L EV而来,尺寸略大。
一时间,比亚迪仿佛被众多对手包围,最卷选手的已经不是比亚迪了。
这种竞争策略的转变,对消费者来说,似乎是好事,他们有了更多高性价比的新车可供选择。但从行业角度来看,这只是价格战换了一种形式。车企在新车上做文章,本质上依然是为了通过性价比争夺市场份额,只不过竞争变得更加隐蔽。
换句话说,很多车企陷入这样的造车的逻辑中:比对手尺寸大一点、配置多一点、价格低一点,就是成功造车的第一性原理。什么技术防火墙、品牌护城河、用户需求……统统往后靠。
这样的造车逻辑可行吗?短期来看,似乎起到了一定作用。在7月比亚迪切实感受到了这波竞争带来的压力,其国内市场销量出现下滑。但长期来看,这样的造车逻辑和“价格战”的影响相差无二。
新车打成一锅粥,归根到底还是性价比的竞争。一旦出现尺寸更大、配置更多、价格更低的选手,该产品就会被消费者抛弃。
对于比亚迪而言,如何在这场暗线竞争中突出重围,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于整个车市来说,学会以创新和品质为核心驱动力,才是造车的长久之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