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NWM模型新版本最早将在年内推送 含多项新功能》
深夜,高速路口的霓虹还在闪,手机地图把一辆电动车导到换电站门口,可车主愣在那里不知往哪儿走。
这个场景在许多车主脑海里反复上演。
蔚来的一位智能驾驶团队成员在11月3日把外头的疑惑一一回了,透露了一个时间点和一串功能清单,让很多人既惊喜又好奇:新一代的世界模型要来了,年内先推一部分用户体验,随后陆续覆盖更多平台。
五月交付的Banyan 3.2.0被定义为这套世界模型的首个量产版本,它在行车领航、泊车辅助和主动安全上交出了看得见的改善。
停在商场地下的驾驶者无须再为找车位和出口焦头烂额,系统已经开始承担这些“跑腿”任务。
停车场自主寻路功能自那时起被大量使用,累计调用次数超过43万次,这个数字不大不小,却足以说明一个问题:用户愿意把简单重复的事交给机器去做。
七月到八月是一段高强度的适配期。
蔚来迅速把整套功能搬到了全新的神玑NX9031硬件上,完成了性能对齐。
短时间内完成平台迁移,背后是团队昼夜调试和大量实路测试。
与此同时,乐道端到端的架构也在这段时间上线,代表着从模块化逻辑往更一体化决策的转变。
所谓端到端,通俗来说就是把“看见—理解—决策—执行”这一套流程连成一条线,让车辆像个完整的驾驶伙伴,而不是一堆分散的零件拼凑起来的工具。
推送节奏有讲究。
按团队透露,使用Banyan平台的用户有望在年内收到新版本推送,Cedar和Cedar S平台用户将会在明年第一季度看到更新。
不同硬件平台上的差异决定了更新步伐不能一刀切,测试和安全验证得走得稳才行。
这样分批落地,既保证了体验的统一性,也减少了潜在风险。
新版本的功能清单让人看得出蔚来的野心。
高速和城区的领航体验要明显更顺滑,行驶中的接管次数会减少,系统处理复杂路口和变道的表现要更像人类司机。
换电站导航覆盖率将扩展到全国九成以上的换电网点,换电过程中的引导会更直接,让深夜换电不再像摸盲盒。
点到点的全域领航会更好用,用户只要说出目的地,系统尽可能把整段路程的决策做完,驾驶者的参与度明显下降但安全把控依旧在手里。
停车场的自主寻路不再只是带着你去出口,而是开启了开放式指令交互的能力,可以接受随意表达,理解模糊语义并据此作出准确行动。
这个升级把原本机械的“找出口”变成了更像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式协作。
城市里有不少复杂路口和突发情况,端到端的乐道智能辅助驾驶操作系统(OSD)在Coconut 2.1.0版本会迎来重要升级。
团队的目标并非把驾驶完全接管,而是把那些容易疲劳或出错的环节包起来,让人和车形成默契。
这样的变化会在日常通勤中体现得最直接:堵车里能更少地盯着方向盘,长下坡和复杂交叉口的处理更平稳。
把技术用到实处需要大量场景支撑。
蔚来这几年来在换电网络的铺设和场景数据积累上不手软。
停车场寻路功能累积43万次使用的背后,是无数停车格口、坡道和遮挡物的数据被采集、标签化并用于训练系统理解各种环境。
广泛的真实数据让模型学会在各种光照、拥堵和标线不清的情况下做选择。
系统要能听懂“去商场B出口”这样的口语化指令,同时还能把周边行人、自行车和临时障碍物纳入决策,属于工程上难度不低的活儿。
有人问,车辆更新后会不会变得“懒惰”?
车主之间的对话常带着半打趣半认真。
一次车主聚会上,一位已经体验到早期版本的用户说:“上次停车场里我就说‘到商场B楼下’,结果车就给我走到了方便出口,那感觉像请了个会走路的帮手。”另一位则担心:“万一听错怎么办?我还得随时盯着。”团队回复是会把安全把控放在前面,任何时候都预留接管窗口,让驾驶者保持最终控制权。
技术侧的解释比起学术式的名词更直白。
比方说,用“端到端”做比喻就是把看路、听令、开车这几件事交给一条链子完成,不再把它拆成一堆独立环节互相传递。
好处是决策更连贯,缺点是对系统稳定性的要求更高。
多模理解指的是同时用视觉、雷达甚至地图数据来判断环境,不靠单一信息就能决定是否通过一个拥挤路口。
开放式指令集的意思是,系统要能听得懂模糊的话,不需要用户用规定的“口令”下指令。
行业背景值得一提。
自动驾驶或高级辅助驾驶技术在过去几年从学术实验跑到了城市道路,车企和科技公司都花了巨额投入。
蔚来选择把场景解决和产品落地放在首位,做法不走极端冒进的完全自动路,而是用渐进式功能让用户逐步适应。
换电模式同样是蔚来的特色之一,与充电桩密集铺设相比,换电站需要更多的物理场景适配和人车交互设计,导航系统把用户带到换电位是一项现实需求,覆盖率提升到全国90%以上,有助于提升用户换电体验的可预测性。
现实场景里的变化可以更具象。
夜里去换电站的用户,车辆先在入口排队,再自动找到换电位,屏幕提示操作步骤,整个流程比过去顺畅很多。
商场地下的停车场里,用户可以用半句方言式的指令让系统带路,找到离电梯近的车位,省了拉着行李长途跋涉的苦。
城市通勤中,车辆在多车道拥堵时自己判断是否换道,避免突然插队带来的风险,把驾驶者从反复微操的疲劳中解放出来。
社交媒体上,车主和关注者的反应已经开始活跃起来。
有帖子列出想要的新功能清单,点赞和讨论在短时间内飙升。
有人关注安全稳健性,提出希望先在小范围内充分验证;有人打趣称要是能用方言指令就更贴心。
蔚来的回应策略是透明地列出时间节点和覆盖计划,把年内先推Banyan平台、明年Q1照顾Cedar与Cedar S的安排放出来,减轻用户的焦虑。
在工程团队的日常,有不少幕后故事。
测试工程师在雨天凌晨开着车绕场地反复验证感知模块;语音工程师为了提高方言识别率,把不同地区的口音录进样本库;测试管理人员制定了分阶段上线策略,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所有这些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每一次小幅迭代都累积成用户感知的提升。
对未来的期待并不盲目。
技术演进的轨迹是逐步扩展场景覆盖,从高速到城区,从主路到停车场,系统的判断能力在不断增强。
车主需要的是稳定可靠的体验,工程上就要确保每一次功能上线都经过严格测试。
用户教育也同样重要,普及何时可放心使用辅助驾驶,何时必须接管,能减少误用带来的安全隐忧。
在这波更新浪潮中,车企与用户的互动变得更直接。
论坛里,车主会把自己的使用经验贴出来,开发团队会挑出典型问题进行答复。
这样的闭环反馈一方面能推动产品更贴近生活,另一方面也让用户有参与感。
那些早期表达过意见的用户常常成为后续功能的重要测试者,他们的实践经验对优化系统起到了关键作用。
科技新闻之外,市井聊天里也有不少有趣细节。
有人把车当成家庭新成员和孩子比试谁先认路,有人把驾驶体验写进周末聚会的话题。
高频出现的场景是“早上堵车,车子帮忙走了一段绕行,出门心情没那么炸”,这种小改进积累起来,才是产品真正打动人的地方。
团队说他们更在意这些日常的改良,因为它们直指用户真实的痛点。
呼应最初的那幅夜景:如果那个在换电站门口发愁的司机再遇到升级后的系统,他可能只用一句口语指令就被引导到换电位,过程平和顺畅,不用再低头翻看地图。
现在的问题变成了新的话题:面对越来越会听懂人话的车,驾驶者应如何调整自己的期待和行为?
是否愿意把更多日常驾驶任务交给它,还是偏爱保留更多主动权?
欢迎在评论里写下你最想让车帮忙完成的那件小事,聊聊你愿不愿意把它交给机器去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