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还要“反人类”多久?从特斯拉Model S开始的极简主义设计逐渐变成操作混乱和安全隐患的源头,行业应正视用户体验和安全责任

是不是我感觉这事还挺普遍的?你看,身边有好几个朋友都吐槽过新车,特别是那些推崇极简设计的电动车。一开始觉得哇,这不更酷、更未来感嘛。但实际上用下来,反而觉得麻烦事多。有次我朋友的ID.4,他调空调就搞了半天,因为菜单多得跟操作金字塔似的,得点两三层才能调到自己想要的温度。还记得有次下雨,车窗又关不掉,按了半天没反应,第二次才发现要在屏幕点几次操作界面——可谁想到操作界面还得在雨天盯着看?车钥匙都废了,直接用屏幕操作变成常态。

你问我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天修理工跟我吐槽:新车的门把手比以前复杂多了,搞得我都不敢保证这个门什么时候还能顺利开。这让我觉得问题不止出在界面设计,更多是设计背后那些节省成本外观好看的思考。比如隐藏式门把手,最开始它是不是让车看起来更简洁?没错。但是你想想,夏天车内热得要死,门打不开那一瞬间,真是骑虎难下,分秒之差就可能关系到安全。

电动车还要“反人类”多久?从特斯拉Model S开始的极简主义设计逐渐变成操作混乱和安全隐患的源头,行业应正视用户体验和安全责任-有驾

这让我很困惑。其实大家都惯了那种按钮多,操作简单的传统汽车设计。这么说吧,如果你去试驾几辆同价位、同级别的车型,能明显感受出来……比如奥迪A8的空调滑条,调起来特别精细,虽然多按几下,但操作感觉还算顺手;而大众ID.4的四个车窗按键变成两个,看似省空间但操作就稍微笨拙一些。比那个丰田BZ3还夸张,用一个轮盘控制四扇车窗,操控起来像在玩解谜游戏——实际上是把机械记忆都抛在脑后。

我也在想:这些设计背后是不是藏着省工省料的算盘?你别以为我没注意到,玻璃天幕其实是得意的技术卖点之一。其实它的核心目的就是给电池包腾空间,顺便省点天窗的制造成本。内饰大屏幕,客观来说也不全是为了方便交互,可能更多出于做不到更有质感的材料,只好打个大屏应付的无奈。隐藏式门把手,也是偷懒的产物:风阻?算。安全?可能更像个借口。

说到这里,安全问题就不能避开了。欧洲很快要限制那些没有实体按键的车型,2026年后,连5星评级都不给。中国去年发布征求意见稿,也直接说了:2027年不能用隐藏门把手。美国还在调查特斯拉Model Y的门把手问题,涉及17万辆——这还不算过期的技术是否会影响逃生。汽车是个危险品,拉个门开关居然也能变难用、危险,其实挺讽刺的。

电动车还要“反人类”多久?从特斯拉Model S开始的极简主义设计逐渐变成操作混乱和安全隐患的源头,行业应正视用户体验和安全责任-有驾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根本。车不光是能开,更重要的是怎么开得快、准、安全。按一下、轻轻一推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机械经验,那时候汽车设计的目标很简单:让人自然而然、安全地用。但新设计都偏向看着酷、科技感强,结果很多细节都被牺牲了——操作过程中容易分心,紧急情况下按钮找不到,或者门突然打不开导致的伤亡。

这一部分,真的让我觉得心塞。这不,曾经听到一位修车工说:你们年轻人啊,都是在玩界面,手机都比车容易操作。我心想,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我也在想,不是每个车主都是科技宅,也不是偶尔要跑高速、突然要关窗、抢救事故的专业司机。如果把这些基本操作都变得像游戏里的解谜那样,谁会觉得安全?。

行业内的怪圈也挺明显的。大家都觉得简洁就是高科技,但事实资料显示,复杂界面反而让问题不断堆积。中国、美国、欧洲的车厂都在做同样的事,说明这根本不是单一品牌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思考方式出了一点偏差。

电动车还要“反人类”多久?从特斯拉Model S开始的极简主义设计逐渐变成操作混乱和安全隐患的源头,行业应正视用户体验和安全责任-有驾

我偶然试驾了几款新势力品牌的车,刚开始还觉得新潮、帅气。用一段时间后,感觉只是在花哨的设计上浪费了不少时间。比如调空调,不是调个温度那么简单,而是要点几下菜单;下雨天关车窗,要盯屏幕,温度高到极限还得嚷着调环境——反正就是麻烦。门把手一遇冬天就卡,得使劲抠,哪些设计真的是为了用得顺手?我真不知道。

所以说,技术不断进步,但不意味着用着更便捷。很多时候反而给自己埋了雷。比如快递调车窗的一瞬间,误操作可能导致追尾、刹不住车,或者更糟的事故。总在想:这种设计是不是太美观,但实用性是不是被忽视了?而且,放在安全位置上,隐患更多。

这个热点也让我想起一句话:汽车不是手机,不能用完美界面来牺牲安全。可惜,很多设计师似乎还在追赶潮流,把界面拆成看不到按钮的全屏——但没人考虑过,驾驶员在行驶中还能记住每个操作路径?尤其是突发事件时,反应时间非常有限。

电动车还要“反人类”多久?从特斯拉Model S开始的极简主义设计逐渐变成操作混乱和安全隐患的源头,行业应正视用户体验和安全责任-有驾

我想,未来这块还得有人站出来说一句:汽车还是个安全工具。这么多新奇设计,实际上都在挑战人的反应和惯。或许,作为普通驾驶员,最怕的就是误拿操作手册的那一刻。你会不会觉得,其实我们还在用老司机的记忆来应对这些新科技?只是,现在老司机已逐渐稀少。

也有人会说:创新是必然。我也认同,但创新不能以牺牲人机工程学作为代价。否则,等到出了事故、伤了人,只能怪设计太酷,可真是有点无奈。因为,汽车本来就应该是帮我们简单点、快点、安全点,而不是变成操作难、出错多的陷阱。

怎么才能既保持科技感,又不失安全感呢?这才是行业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或者说,到底我们还要反人类多久?每次开车觉得,要是在按键还能留条机械备用的,是不是还安全点?又怕这机械备用变成死角,反而带来其他逻辑上的堵点。

电动车还要“反人类”多久?从特斯拉Model S开始的极简主义设计逐渐变成操作混乱和安全隐患的源头,行业应正视用户体验和安全责任-有驾

你猜我没考虑过,这些设计是不是根本就是披着科技外衣的倒退?也许,但这种猜测,得用时间去验证。到哪天,设计师们是不是也会反思:我们是不是太炫酷了,忽略了司机的第一反应?而你,平时开车时会留意这些潜规则吗?还是一样忙着用手机查个点歌,忽略了身边的安全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