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奕派携手华为共创新车预计2026上市

第一次看到这个项目,不是在新闻发布会上,而是在某个汽车圈KOC的短视频里。

镜头晃来晃去,一辆还没量产的新车停在灯光下,几个试驾的人正跟工程师“掏心窝子”——屏幕反光得像照妖镜、语音助手啰嗦到让人想关麦,有人干脆提议加个露营模式。

旁边几个华为工程师低着头飞快记笔记,那画面比综艺现场还真,完全不是传统车企那种西装革履念稿子的氛围,更像一场真人秀:厂家和用户当面吵、当面改。

这事要倒回2025年项目启动的时候说起。

东风奕派没走闭门拍脑袋定型的老路,他们先搞了线上问卷,又拉着各行各业的人开线下沙龙,从科技博主到货拉拉司机,都被请来体验测试。

东风奕派携手华为共创新车预计2026上市-有驾

有时候你会怀疑,这是不是为了蹭热度,但看他们收集意见的方式——跨职业、跨场景,还分阶段邀请不同背景的人参与——更像是撒下一张特别宽的需求网,然后认认真真准备收鱼。

背后支撑的是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和鸿蒙座舱5,不是喊口号那种技术,而是真跑出来的数据:截至今年已经服务50万用户,累计14亿公里道路经验,从三轮车突然横穿马路,到暴雨高速急刹,它都见过;鸿蒙座舱则把你的手机、平板甚至手表搬进驾驶位,让你坐在车里能无缝切换设备,就跟待在客厅一样。

东风奕派携手华为共创新车预计2026上市-有驾

这些硬底子意味着,共创不只是许愿墙,你吐槽的问题它真有能力立刻动刀修改。

新疆吐鲁番火焰山70℃高温测试那次,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幕。

一群工程师全副武装围着原型车忙活,看起来就像考古队挖古墓,只不过他们挖的是潜在故障点。

在这种鬼天气里验证电子系统是否掉链子,对那些常年长途或生活在极端气候地区的人,比任何炫酷功能都重要。

我甚至暗暗期待哪天他们去漠河做零下40℃寒测,那画面一定又能刷爆社交平台,因为大家爱看真实挑战,不爱听空话。

有人担心,这样听取用户建议最后可能还是不了了之,“上市之后,该改的不改”。

东风奕派携手华为共创新车预计2026上市-有驾

这种怀疑不能说没有道理,毕竟很多品牌确实玩过前期热闹、中途失忆这一套。

但东风六十多年的制造经验,加上华为的数据驱动,很难相信他们会浪费这么精准的一手反馈,这是既便宜又准的市场研究。

如果真的忽视,那才叫自毁式操作。

而且现在新能源圈也出现一些小厂学这一招,可没有技术肌肉的话,共创很容易变成集体写作文,到最后只剩几张美化滤镜下的概念图。

东风奕派携手华为共创新车预计2026上市-有驾

趋势正在悄悄变化,以前买新能源比的是马力、电池容量,现在越来越多品牌开始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有点像智能手机早期开放论坛让玩家参与UI设计形成粉丝文化。

不过汽车涉及更多安全与复杂场景,所以收集来的建议经常互相冲突,比如一个人希望自动驾驶大胆一点,一个人却要求保守谨慎。

这时候厂商需要的不仅是一双耳朵,还得有筛选智慧,把真正刚需留下,把潮流泡沫过滤掉,否则容易两头不得罪,却谁也讨不好。

从社会心理来看,这类共创活动还可能改变消费者预期。

从前我们习惯厂家自己决定产品,现在慢慢养成一种错觉:我的声音应该被采纳。

如果哪天某款新车型完全忽略外界意见,人们可能会觉得受了背叛,比价格贵更难接受。

有网友半开玩笑:“以后买车之前先看看自己有没有机会提前插一句嘴。”

这虽然调侃,但说明大家已经把参与权当作理所当然,这是行业话语权转移的小信号。

至于2026年的正式亮相,会不会搅动中高端市场?

目前讨论热度已占领了一部分消费者心理空间,大多数评论浓缩成两个诉求:“别跳票”和“价格厚道”。

这俩条件,说简单很简单,说复杂又牵涉供应链控制、成本结构以及定位策略,是决定爆红还是昙花一现的重要变量。

我个人觉得,如果保持现在这种互动频率,并且关键细节上兑现承诺,它确实有机会成为标杆案例。

不过提醒一句,网友可不像实验室数据那么稳定,他们今天夸你明天就可能翻脸,所以持续维护关系本身就是另一场持久战。

眼下看到的不只是一次造车合作,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聆听并转化民意的小实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能窥见技术与需求碰撞出的火花,也能感受到企业是否真的愿意放低姿态接受批评。

如果成功,也许以后选新车时,你握方向盘不仅是掌控路况,还会偷偷觉得里面藏着一点属于自己的影子;如果失败,那大概率又回到了熟悉剧本——成年人世界,没有圣诞老人,全凭厂家自己拍脑袋决策,然后告诉你这是最佳方案。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期待,有一天自己的碎碎念,会变成马路中央疾驰而过的一台现实版梦想之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