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唱衰的证据,到底是哪根葱?中国电动汽车的繁荣,到底是真功夫还是假繁荣?

最近刷外媒,从《华尔街日报》到德国《商报》,10月底到11月初那叫一个热闹——标题一个比一个耸人听闻。

"中国电动车产能过剩,2026年或现大规模倒闭潮!"、"欧洲车企集体抵制中国电车,关税战一触即发!"甚至有分析师直接甩话:"中国电车繁荣就是场泡沫,崩塌就在明年!"。

可转头看看国内:10月比亚迪单月销量冲到44.17万辆,新势力"蔚小理"加起来破11万台。

蔚来交付4万台,小鹏交付4.2万台,理想交付3.18万台,连五菱宏光MINI EV这种"老头乐"都月销5万多台。

德国人一边骂一边偷偷下单,欧洲街头中国电车随处可见。

这就怪了:一边是外媒敲锣打鼓喊"泡沫要破",一边是中国电车卖得比菜市场白菜还火。

那问题来了:中国电动汽车的繁荣,到底是真功夫还是假繁荣?繁荣之后,真的会像房地产那样"啪叽"一声崩塌吗?

第一部分:外媒唱衰的"证据",到底是哪根葱?

要说外媒为啥突然集体"炮轰"中国电车,最近这波唱衰浪潮的背景有点意思。


欧盟、美国、日本都在忙着炒这个话题,说什么产能过剩、倾销、不公平竞争,言外之意就是中国电车威胁到他们了。

外媒唱衰的证据,到底是哪根葱?中国电动汽车的繁荣,到底是真功夫还是假繁荣?-有驾

他们最喜欢扔数据砸人:说中国电动车产能到2025年底将达到1200万辆,但全球需求才900万辆,"多出来的300万辆就是泡沫!"。

但如果你真的往这些数字后面看,就会发现这套说法漏洞百出。

中国电动车企到底卖了多少车?根据中汽协官方数据,2025年前10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201.4万辆,同比增长突破了很多人的想象。

这些不是库存堆积,不是强制推销,而是实实在在的出口销量,在欧洲、东南亚、中东这些市场越卖越火。

为什么外媒的"证据"站不住脚?因为他们把两个概念搞混了。

产能规划跟实际销量完全是两码事,就像房地产商声称能建100万套房子,但真正卖出去的也许只有30万套。

那多出来的70万套就是"过剩"吗?不一定,可能是规划失误,可能是市场需求不足,也可能就是虚张声势罢了。

中国电车企业就是这样,报的产能数字确实大,但实际产出和销量才是真枪实弹。

再看看欧洲市场的情况,2025年2月数据显示,中国电车在欧洲的市占率是6.9%,这个数字远低于外媒之前炒作的数字。

但这就是"失败"吗?不对,这恰恰说明中国电车进入欧洲市场才刚开始,增长空间还很大。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外媒经常忽视:中国电车在欧洲之所以卖得动,不是靠"低价倾销",而是靠真正的产品竞争力。

10月18日,德国权威机构ADAC做了个"5万欧元以下电动车横评",中国品牌的蔚来ET5、小鹏G6直接包揽了续航、充电速度、智能驾驶的前三名。

这不是吹出来的,是德国人自己测出来的。法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更绝——67个法国消费者里,有接近7个买中国电车,就因为"比大众ID系列多开50公里,还便宜不少"。


你看,外媒口口声声说"产能过剩""泡沫巨大",可中国电车在海外越卖越火,连对手都得承认产品力强。

到底是他们没看数据,还是故意"选择性失明"?可能两者都有。

外媒这波唱衰,与其说是基于数据,不如说是一种焦虑的表现——他们眼睁睁看着中国电车在自己的地盘里越来越有存在感。

所以,中国电车真的要"崩塌"吗?如果这就叫泡沫,那就让这个"泡沫"继续吹下去吧。

第二部分:中国电车的"真泡沫"和"硬实力",到底差在哪?

要真正理解中国电车市场,得先弄明白:外媒眼里的"泡沫"到底指的是什么。

他们的逻辑就是这样:中国电车现在之所以卖得火,全靠补贴和低价,一旦政策退坡、价格战没法打,企业就会像共享单车那样集体倒闭,市场就会崩盘。

这个论断听起来有道理,但一对比2025年的实际数据,就会发现这套说法已经彻底过时了。

先说补贴的事儿,2020年的时候买电车,国家补贴最高能拿2万块,当时电车确实是靠补贴撑着的。

但现在呢?连地方补贴都取消了,国家补贴更是没了踪影,中国电车怎么还在卖得这么火?

答案很简单:头部企业开始"卷技术"了,而且卷得还挺猛。


比亚迪就是个典型,今年推出的"刀片电池2.0"已经不是简单的降成本了。

能量密度从第一代的150瓦时每公斤提到190瓦时每公斤,成本还降了15个百分点,同时能实现超过1000公里的续航。

这不是炒概念,这是真实的产品性能升级,用户能直接感受到的改进。

蔚来搞的"换电站3.0"也一样,3分钟换电,比加油还快,用户复购率直接飙到68个百分比。

从数据上看,中国电车市场出现了一个反常识的现象。

2025年前10个月,10万块以下的电车销量占比从2023年的45下降到31,低端车市场在收缩,这说明什么?

说明消费者不再盲目买低价车了,他们更看重产品品质和技术水平。

可同时30万以上的高端电车销量增长了42个百分点,这更有意思。

理想L9、极氪001这种高端车卖得特别火,证明消费者对好产品的需求有多大。

这就像手机市场,小米、OPPO卖得好,iPhone照样赚大钱,为什么?因为消费者分层了,高端消费升级了。

更关键的是技术底盘。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专利申请方面,中国占了61个百分比,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电池技术这个电车的核心竞争力上,中国已经掌握了话语权。

智能驾驶领域也是,华为的ADS 3.0、小鹏的XNGP已经能实现"无图城市NOA",就是不用高精地图也能自动驾驶。

连特斯拉的FSD入华以后都得"跟跑",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在智驾技术上已经不是跟随者了。


所以,外媒说的"泡沫"到底是什么?一边是中国电车在卷技术、卷品质、卷整个产业链。

一边是外媒还在重复"低价倾销"的老调子,这不是泡沫,这是话语权争夺的表现。

中国电车确实有不少"水分",但那些"水分"不是在好企业身上,而是在那些跟不上的企业身上。

200多家电车品牌里,年销不到1万台的"僵尸品牌"就有87家,这些企业为啥活不下去?

不是因为市场容量不够,而是因为他们技术不硬、体验不好,消费者就是不买账。

市场本来就该优胜劣汰,活下来的企业反而越来越强。

第三部分:繁荣背后的"暗礁",真会引发崩塌吗?

当然,中国电车市场确实有风险,但这些风险跟"泡沫崩塌"完全是两码事。

最大的风险其实就是"内卷过度",导致一堆企业没法生存。

乘联会的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200家电动车品牌,但其中年销量不到1万台的"僵尸品牌"就有87家。

这些品牌为什么活不下去?不是因为电车市场不行,而是因为他们只会"抄外观""打价格战",连最基本的电池安全都搞不定。

但这不是崩塌,这是洗牌。真正有技术、有良心的企业,在"内卷"中反而越来越强。

比亚迪这样的龙头,现在在匈牙利建了欧洲首个电池工厂,本地化生产直接避开了欧盟的关税壁垒。


2025年4月,欧盟和中国就电动汽车关税问题达成了共识,改为采用"最低进口价格机制"替代之前那个45.3个百分比的高额关税。

这对中国电车企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进入欧洲市场的成本大幅下降,市场空间被打开了。

蔚来在挪威、德国开了200多个换电站,把"中国服务标准"输出海外。

这种出海战略不仅仅是为了卖车,更是在建立全球的服务体系和品牌认知。

宁德时代在电池领域的创新也不能忽视,钠离子电池量产成本相比锂电池大幅降低,节省费用特别明显。

这种新技术可以供应给入门级电车,连东南亚的"三轮摩的"都开始考虑换电车。

从全球大势看,电动化趋势根本挡不住。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全球电动车渗透率要超过40个百分点。

而中国现在就占了全球67.7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就是这样。

全球电车卖2000万台以上,中国就占了超1300万台。

这不是某一个企业的胜利,而是整个产业链的胜利。

就算欧美搞关税壁垒,东南亚、中东、南美这些新兴市场,中国电车照样吃得开。

为什么?因为中国电车不仅便宜,还好用,而且有本地化的服务支持。

这是发达国家的产品无法轻易替代的优势。

那么,所谓的"泡沫"到底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即将退出市场。


但对整个行业来说,这是好事,这是市场的自我优化和自我净化。

真正的繁荣能不能扛住"洗牌期"的阵痛?答案是能的,而且会活得更好。

第四部分:网友吵翻了!这些担忧你中招了吗?

中国电车被唱衰这事儿,网友可没闲着,各种担忧在评论区吵成了"辩论大赛"。

关于电车的前景,什么说法都有,但大多数人其实就是几个反复的担心。

不妨就挑几个最典型的问题来聊聊,看看这些担忧到底有没有道理。

问题1:外媒说中国电车靠补贴,现在补贴没了会不会直接凉?

这个问题其实问了好几年了,但事实已经用2025年的销量数据回答了。

2020年补贴退坡的时候,确实有一批低端品牌倒闭,比如拜腾、博郡这些,一夜之间就消失了。

但活下来的企业都学会了"自己造血",这才是关键。

现在头部车企的利润来源已经很多元了,70个百分点靠卖车赚钱,20个百分点靠软件服务,比如自动驾驶订阅费、内容订阅费。

还有10个百分点来自电池回收和二手车业务。


补贴早就成了"过去式",企业现在拼的是产品力和服务能力。

只要你的车卖得好,赚的钱就多,反过来就能投入更多研发,形成良性循环。

问题2:欧洲加关税,中国电车还卖得动吗?

这个问题问的时候,很多人还在担心欧盟的45.3个百分点关税。

但事实是,2025年4月欧盟就改口了,跟中国谈起了"最低进口价格机制",相当于把高额关税替换成了价格承诺。

这对中国电车企业来说,其实是个利好。

比亚迪直接在德国建工厂生产,成本只比国内高5个百分点左右,这样根本不怕关税。

小鹏推出了"欧洲定制版",续航调低一点但价格不变,反而更符合欧洲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充电基础设施完善,消费者不需要特别高的续航,2025年欧洲充电桩网络已经很发达了。

所以关税可能会影响短期销量波动,但长期来看,技术和服务才是真正的王道。

问题3:电车会不会像手机一样,突然被氢能源车取代?

这个担心是有的,但一对比数据就会发现,这个担心有点多余。

现在全球氢能源车的问题就是两个:一个是成本高到离谱,一辆氢燃料电池车造价是电车的3倍。


二是加氢难,加氢站全国加起来不到300座,而电车充电桩已经有300多万个了。

外媒唱衰的证据,到底是哪根葱?中国电动汽车的繁荣,到底是真功夫还是假繁荣?-有驾

2025年丰田、现代还在拼命搞氢能源,但他们走的是小众路线,不是主流。

中国电车企业更聪明,根本不把所有筹码押在一个技术路线上。

一边深耕电动化做到极致,一边布局固态电池、钠电池这些新技术方向。

这样就算技术路线突然变卦,企业也能平稳过渡,不会被这一个技术变革直接打垮。

问题4:现在买电车会不会成"接盘侠"?

很多人担心电车贬值快,现在买会不会血亏。

但如果你买的是头部品牌,比如比亚迪、蔚来、理想,或者电池有8年或12万公里质保的车型,基本不用担心。

2025年主流电车的电池寿命已经能做到10年不衰减到80个百分点,这在行业里已经不是承诺,而是标配了。

二手车市场上电车保值率也在涨,特别是这些头部品牌。

蔚来ET5一年的保值率能达到65个百分点,比很多燃油车还高。

只要选对品牌,电车的保值率风险其实没那么大。

反倒是一些小品牌、三四线品牌的电车,风险确实比较高。


这四个问题,其实本质上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担忧:中国电车的繁荣是不是虚的?

外媒唱衰的证据,到底是哪根葱?中国电动汽车的繁荣,到底是真功夫还是假繁荣?-有驾

答案很简单:不是虚的。虚的是那些跟不上的企业,真实的是产业本身的进化和升级。

结语:中国电车,从来就不是"泡沫",而是"硬刚"的开始!

从2025年10月到11月这场"外媒唱衰风波"就能看出来。

中国电动汽车的繁荣,从来不是靠吹出来的,而是真金白银砸技术、拼服务换来的。

外媒眼里的"泡沫",其实就是我们在全球市场"抢蛋糕"的时候,他们酸溜溜的心理战罢了。

那些真正有技术、有良心的企业,早就把"内卷"卷成了"进化"。

比亚迪的电池技术、蔚来的用户服务、小鹏的智驾技术,哪一个不是全球领先的硬实力?

至于那些靠补贴混日子的"小品牌",淘汰就淘汰呗,市场本来就应该优胜劣汰。

中国电车产业现在就像是一条大河,表面看起来波澜不惊,但底下暗流涌动。

一些无力的企业确实会被冲走,但强大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会越来越强。

这就是市场竞争的本质,也是产业进化的必经之路。


下次再看到"中国电车泡沫"的标题,其实不用太担心。

外媒唱衰的证据,到底是哪根葱?中国电动汽车的繁荣,到底是真功夫还是假繁荣?-有驾

泡沫?那是香槟开瓶时的庆祝声。繁荣之后,不是崩塌,而是更猛的爆发。

中国电车不仅要卖给中国人,还要卖给欧洲人、东南亚人、中东人,市场空间大着呢。

从出口数据看,2025年前10个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就超过了201万台。

这不像是要"崩塌"的样子,反倒像是刚开始起势的样子。

所以,泡沫会破吗?会的,但破的不是中国电车的繁荣,而是那些不适应时代的企业。

中国电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写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