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起火致一死,狂奔的新能源汽车,是时候系紧“安全带”了

小米SU7起火致一死,狂奔的新能源汽车,是时候系紧“安全带”了-有驾
图片

成都街头,一辆小米SU7在深夜猛烈燃烧,火焰吞没了车身,也吞噬了一个31岁的年轻生命。

这起发生在10月13日凌晨的悲剧,光看视频,就已经让无数人揪心不已。

当时,这辆白色电动车在行驶中突然失控,先是追尾前车,随后冲破绿化带,瞬间燃起大火。最令人痛心的是,尽管多名路人挺身而出,徒手砸窗、寻找工具,甚至拿来灭火器奋力救援,但那扇车门始终紧闭。在众人焦急的呼喊中,车门纹丝不动,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火势蔓延。

警方通报确认,驾驶员邓某涉嫌酒后驾车。但更引发广泛担忧的是,这辆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的电动车,在碰撞后完全无法从外部打开。这不是孤例——去年山西问界M7事故、今年4月另一辆小米SU7事故,都出现了同样的“门把手无法弹出”的致命问题。

小米SU7起火致一死,狂奔的新能源汽车,是时候系紧“安全带”了-有驾
图片

新能源汽车流行的隐藏式门把手,在碰撞断电后可能失灵。若机械备份装置未能及时启动,或车身稍有变形,这扇门就会成为生死之间的屏障。

我们所能看见的,是小米股价应声下跌超过7%,而那个被困在车内的生命,却再也回不来了。

这场火灾烧出的不仅是车架,更是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的全民诉求。

科技可以追求美感,但同时,是否把最基本的生命安全放在了首位?我们等待着一个答案。

隐藏式门把手本身并非原罪。

它代表着汽车工业对空气动力学极致追求与美学演进的方向,其设计初衷是为了降低风阻、提升续航。

真正的危机是它背后那套复杂的电子门锁系统。

传统汽车的门锁设计简单而直接:机械手柄通过钢索与门锁相连,形成一个纯粹的物理连接。这个系统不依赖任何电子元件,即使在最严重的碰撞中,只要机械结构未被完全破坏,拉动手柄就能打开车门。

这是一种经过历史验证的可靠设计。

而新能源汽车普遍采用的电子门锁系统,其工作原理则复杂得多。

当您触碰门把手时,就不再是一个直接的机械指令,而是一个电子信号的漫长旅程:传感器感知触碰,信号传输至车身控制单元,经过处理后才会向门锁电机发出解锁指令。

这个由传感器、控制单元、线束和电机组成的精密链条,任何一个环节在碰撞中受损——无论是断电、芯片故障还是线路断裂——都会导致整个开门功能的瘫痪。

这时,设计师们准备的“最后防线”——机械备份装置,就成为了唯一的生命通道。

但这个备份方案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它通常隐藏在车内不显眼的位置,需要先破窗才能触及;在严重碰撞导致车身变形时,或者因其他外因影响时,这个机械结构同样可能卡死。

而且,绝大多数施救者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更谈不上熟练操作。

所以,隐患不在于门把手是否隐藏,而在于整个系统缺乏足够的安全冗余。当高度集成的电子主系统失效时,我们没有一个足够强大、足够直观的备份方案。

在安全工程领域,这被称为“单点故障”风险——一个环节的失效就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新能源汽车的电子化、智能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革新,但当这些创新以牺牲基础安全为代价时,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发展的方向。

门把手这个看似简单的部件,实际上检验着汽车制造商在美学追求与安全底线之间的取舍。

这个问题并非无解的,通过设计双回路供电、优化机械备份的可操作性、完善碰撞自动解锁机制,完全可以在保持设计美感的同时确保安全。

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愿意为这些“看不见”的安全投入足够的研发资源和成本。

当下智能电动汽车的竞争核心,很大程度上围绕着电子化与集成化展开。

自动弹出的门把手、炫酷的迎宾模式、无缝的智能体验——这些看得见的创新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卖点。车企必须快速推出这些功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然而,安全问题,特别是那些低概率、高危害的极端情况下的安全隐患,往往要等到量产车辆发生真实事故后才会完全暴露。

这种“风险滞后”的实质,是车企求快之后的结果,只是当它落下时,往往为时已晚。

增加安全冗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零部件、更复杂的系统设计和更高的制造成本。

在项目开发的早期阶段,这些“看不见”的安全投入,往往难以与续航里程、加速性能、智能座舱等直接可感知的卖点竞争。

当企业在有限的预算内做出取舍时,那些不能立即带来营销亮点的安全冗余设计,很容易成为被妥协的对象。

何其残酷。

短期内,牺牲某些“非必要”的安全配置来换取更快的上市速度和更有竞争力的价格,确实能在市场份额上获得回报。但长远来看,安全永远是汽车产业的立身之本。

消费者可能会为一时的炫酷功能买单,但绝不会容忍基本安全设计的缺失。

而此次事件导致小米的股价应声下跌超过7%,我觉得,影响还是算低了。

任何忽视安全底线所节省的成本,最终都可能以数倍、数十倍的代价偿还。这被称为“灰犀牛”的明显威胁一直存在,只是在行业高速增长的热潮中被选择性忽视。

当事故发生时,积累的品牌信任可能在一夜之间崩塌,这种损失远超过在任何安全冗余上的前期投入。

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革,但有些基本原则始终未变:对生命的敬畏应该永远置于商业利益之上,对安全的追求应该成为所有创新的前提。

汽车的创新不能只聚焦于续航里程、加速性能和智能座舱,更应该关注那些在危急时刻能保障生命的基础安全设计。因为真正的好设计,不仅要让车更好看、更好开,更要在最危险的时刻,为生命留出一条可靠的逃生通道。

因为,买车用车的,最终是“人”,而不是“智能的机器人”!

本文作者 | 东叔

审校 | 童任

配图/封面来源 | 腾讯新闻图库/网络

编辑/出品 | 东针-知识频道(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