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充电排队是修行?醒醒吧,有人已经下高速掀桌子了

讲真,每次双节高速充电排大队的新闻一出来,我都觉得特别魔幻。

一帮体面人,开着几十万的电动爹,在服务区里跟抢环卫厕所一样排队等充电,排到49号,等俩小时,最后充个80%就得滚蛋。

这简直是行为艺术他妈给行为艺术开门,行为艺术到家了!

他们不是在充电,他们是在参加一场盛大的、关于“信念感”的当代艺术展演。主题就是:你看,我为了环保和科技,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这是一种修行,一种赛博苦行。

但就在这群苦行僧旁边,另一拨人已经开辟了新地图,玩起了“闪电战”。

他们下了高速。

对,你没听错,直接一个“任意门”就开到高速外面的县城里去了。

当服务区那个叫“龙门”或者“升仙”的地方,车桩比已经飙到800:1,堪比修仙小说里抢夺天材地宝的现场时,高速出口五公里外的充电站里,桩子们正在集体打哈欠。

空无一人,寂寞如雪。

这帮“不讲武德”的聪明人,利用节假日高速免费的BUG,下高速,充电,再上来,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整个过程可能就半小时,比你在服务区里思考人生、关心李斌老师的精神状态还要快。

而且,外面的电价还便宜。

这是什么?

这就是掀桌子。

如果说之前大家还在牌桌上比谁的牌好,谁的充电技术牛逼,谁的服务区桩子多。

现在有人直接不玩了,说你们慢慢在这儿卷吧,我去隔壁村里开个小灶。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舒坦。

最好的竞争,就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让你们都没得吃。

这个操作,完美解构了所有关于“补能焦虑”的高大上叙事。

过去车企怎么说?

我们有800V超快充,我们有全国布局的充电网络,我们有智能路径规划,我们有换电大法。

整一堆花里胡哨的名词,搞得跟修仙渡劫一样,又是“金钟罩铁布衫”又是“神功护体”。

结果呢?

现实狠狠地抽了一巴掌。

你技术再牛逼,也顶不住一个服务区只有四个桩,但后面有四百辆车在等着补魔。你就是雷电法王杨永信来了,也电不过来啊。

这时候,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就显现了。

它不在于什么激光雷达,什么特斯拉FSD,它的最终归宿,是在中国大地上狂奔的“老头乐”。

你永远不知道一个大爷能从什么角度给你整活,只要他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

同理,解决充电焦虑的关键,不在于车企实验室里的参数,而在于最不讲理的现实场景。当你在服务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时,最牛逼的技术,就是导航地图上那个“绕行”按钮。

按下去,你就赢了。

赢的不是技术,是思路。

作为一个真的开过几年特斯拉的中年人,我必须得说,有些品牌的用户,他们的决策逻辑,真的不能用常理去揣度。

就像奔驰,它最值钱的不是发动机,不是内饰,就是那个三叉星标。你跟一个奔驰车主聊性价比,他会觉得你在侮辱他。

服务区充电排队是修行?醒醒吧,有人已经下高速掀桌子了-有驾

同样,会买某些新势力品牌,并且在节假日坚守服务区排队的用户,他们需要的也不是“最优解”,而是一种“参与感”和“归属感”。

排队,拍照,发朋友圈,吐槽,然后获得一群同样在排队的朋友的点赞和安慰。

这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这是一种信仰,一种宗教仪式。他们的核心需求,就是维护这种“我们走在时代前沿,我们在引领变革”的信仰。

服务区充电排队是修行?醒醒吧,有人已经下高速掀桌子了-有驾

而下高速充电,这种行为太“功利”,太“鸡贼”了,破坏了这种神圣感。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当然,这种小聪明,这种信息差,也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

当所有人都知道下高速充电更快更便宜的时候,县城的充电站就会变成新的服务区,新的修罗场。

然后呢?

可能就要去更远的乡镇,甚至去村民自己家院子里拉的飞线充电桩。

加大,加大,再加大内卷的力度。

写到这我突然觉得,把充电这事儿比喻成在新手村和野区打怪,好像有点过于中二了,但你别说,还真他妈有点贴切。

所以,最终的结论是什么?

是服务区的规划有问题吗?是是是。是车企的布局不够吗?是是是。是节假日车流量太变态了吗?是是是。

但这些都是正确的废话。

真正的结论是,不要试图去理解这场荒诞的行为艺术。

你只需要做出选择。

要么,就像那些坚守在服务区的信徒一样,把排队当成一种修行,把焦虑当成勋章,在朋友圈里展示自己的“甜蜜负担”。这是你的选择,没人能说三道四。

服务区充电排队是修行?醒醒吧,有人已经下高速掀桌子了-有驾

要么,你就得发疯。

你得变成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道诡异仙”,在所有人挤独木桥的时候,你直接御剑飞行,或者干脆挖个地道过去。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就问你怕不怕?

至于我?我选择坐高铁。

因为我知道,只要我跑得不够远,电动爹的续航焦虑,就永远追不上我。

不装了,摊牌了,这才是降维打击。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