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明的这场“限高”风波,看起来是一次企业家在公众面前的偶发“翻车”,但细细琢磨却是一本活脱脱的经理人心酸创业史。从朋友圈的自嘲式回应到零跑汽车的官方解释,这场戏可谓既有情感交织,也有商业逻辑。朱江明自己说了,“不经历风雨,不能见彩虹”,吃瓜群众却想问:这风雨,是阵雨还是暴风雨?
先来看看事因。零跑汽车因与广州首汽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一场合同纠纷,直接被列入“老赖”名单,还殃及创始人朱江明被限制高消费。在中国执行信息网里,赫然能看到执行依据文号这些法律冷数据。这事情的来龙去脉,零跑方面解释得挺明白——钱是早在2024年已经付清了,那缘何还会拉黑呢?核心问题竟出在车辆过户上,双方意见迟迟没统一。说白了,手续没办完,误会就来得又快又狠。朱江明压根没被告知解锁的步骤,这才闹出了三天的“限高”尴尬,让吃瓜群众偷着乐了好几天。
这背后折射的,可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疏于内部管理的顽疾,更是中国造车新势力在高速发展中的“窘境”。零跑汽车,作为行业公认的头部玩家,今年上半年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营收节节高升,交付量突破百万辆,净利润终于转正,妥妥地实现了“小目标”。但是在风光的背后,也埋伏着暗礁:法律纠纷、管理问题,如同那些不时冒出的车载BUG,总是来得毫无预警。再加上限高这一操作,像极了产品宣传片里的失败测试版,声势浩大但总难免一时狼狈。
朱江明的朋友圈算是给这场风波盖章了。他坦言,这次事件暴露了团队能力不足,别看交付量破纪录,内部协调显然还差一口气。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对企业发展的信心,未必是场面话多说,而更像是一个创业者在逆境中深吸一口气后的笃定。正如官方回应强调的,“公司一切运转正常”,其实说得再简单不过:这事跟我们的大盘没关系,该赚钱的还是在赚钱,该交付的还是在交付。
不过,限高这回事扯出来,就算事后解决了,其影响始终难以完全被忽略。限制高消费这种标签,放在一个汽车新势力掌门人身上,不免让公众对企业治理能力与商业信誉有点小小的问号。而从法律上看,这种处理显然过于一刀切:就算车辆过户未完成,也不至于直接给创始人一个“限高”的“里子+面子”二连击吧?于是,这背后的社会讨论就来了:造车新势力比拼的不只是提速,更是稳健的企业运营和法律合规。若连基本合同纠纷都能闹大,那能不能让人对其长期发展放心呢?
再深挖一下,造车新势力已经到了拼命追量的阶段,零跑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是跑得快没错,但跑得快不等于跑得稳。销量破百万、财务转正、水涨船高的营收数字固然亮眼,可若不抓住核心内控短板,难保不会出现下一个“限高”或者更糟心的风波。朱江明强调社会各界的督促和支持,恐怕含着自己几分期待:你们的关心、建议和批评,来的再多点吧,就像一场对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的全面体检。
故事走到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充满哲理的话:“风雨无阻见彩虹,前提是伞够结实。”对于一个刚刚站稳脚跟的企业,消费者期待的是伞能遮雨,不是接连从天而降的小尴尬。而朱江明这次事件,最终会成为创业路上的功勋章,还是绊脚石,吃瓜群众也很期待接下来的续集。
所以,零跑汽车跑得快,但跑得稳吗?这个问题,就交给未来的风雨验证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