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军:10月份的零售数据,特斯拉数量偏少,预计11月份随着Model Y的正式推进会有所改善,比亚迪依然领先格局明显

孙少军:10月份的零售数据,特斯拉数量偏少,预计11月份随着Model Y的正式推进会有所改善,比亚迪依然领先格局明显。

先说说10月份的数据吧。这个月的零售量,不知道是不是季节的关系,反正特斯拉的表现确实有点让人失望。虽然我没有官方的统计,但以咱们这边的经销商反馈来看,特斯拉今年在二线城市的门店,基本上是冷冷清清。我还专门翻了下自己去年11月和今年10月的销售笔记,差距好像有30%-40%左右。这绝对不是市场需求减缓的问题,更多的是车型策略和供应链的硬伤。

孙少军:10月份的零售数据,特斯拉数量偏少,预计11月份随着Model Y的正式推进会有所改善,比亚迪依然领先格局明显-有驾

你说为什么会这样?你特斯拉的成交率大部分靠的是Model 3和Model Y。别的车比如Model S和Model X,价格高、定位偏小众,贡献少。但Model Y自去年推起来后,基本上成了热货。去年12月我记得帮一个朋友订车,提车都排了两个月,价格还微涨点(估算涨幅2-3%吧)。但今年10月,居然排到的时间变长了。是不是供应链的波动?可能吧。家里有人做供应面,给我说过,特斯拉的芯片供货还是有点卡。尤其是美国那边的零部件,从去年打了个折腾。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去年特斯拉推出的Model Y后驱长续航版,那时候身体说,自动驾驶软件还在优化阶段,交付的数量少,价格还不便宜。现在这车一下子变成了热卖品,很多人等着买。没细想过的大概,价格可能还会有点弹性(不确定,估算5%左右),毕竟国产的比亚迪唐EV、宋Plus EV都在竞争中。有一天我跟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特斯拉那些车,开着还挺舒服,但维修和配件就是麻烦。这也是个问题。

咱们这里人都知道,特斯拉的供应链相较传统车厂,算是快准狠的那一派,但也有屎坑——供应链一紧张,价格就坐地升。这一块我曾经琢磨过,特斯拉的芯片和电池原材料,进口依赖也挺高。(这段先按下不表)

而比亚迪仍然是绝对大头。10月,竟然以绝对优势领先——我猜估摸,能有2/3的销量是比亚迪贡献的。第二名吉利,差不多只差个位数的份额,第三是五菱。这个格局,我觉得很合理。比亚迪的打法稳妥,有自家的铁三角产线,供应链布局早,价格也再平衡中变得越来越有优势(其实我一直在想,比亚迪这个价位的车,性价比当然是很好的,但质量究竟咋样?咱也不能忽视,每次维保还是得提醒自己别贪便宜)。而且比亚迪将来还要推刀片电池、DM-i技术、海豚,你说它们是不是早已锁定了中低端用户?我敢打赌,短期内比亚迪的销量还会继续跑得快。

孙少军:10月份的零售数据,特斯拉数量偏少,预计11月份随着Model Y的正式推进会有所改善,比亚迪依然领先格局明显-有驾

不过说到这里我又想,估算一下,10月国产新能源车的平均售价,可能在15万左右。比亚迪的车价多集中在11-16万,稍微高端点的也就18万。途观L的提示价格差不多13万起,和比亚迪狙击的市场区隔还挺清晰的。这个价格差,决定了不同人群的选择偏向——喜欢配置的,可能会考虑吉利或者长城,偏向技术和续航,像特斯拉、比亚迪会更吸引。而你知道,更高端的车(比如宝马、奥迪)这几年销量其实都在减缓,为什么?因为价格贵,接受度下降了。

这让我突然联想到一件事,销售给我说:年轻人现在更喜欢看智能和体验。那我就在想,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到底能不能带来刚需?我猜,可能还需要时间去验证。换句话说,特斯拉的销量,除了供应链慢点,技术也是个门槛。否则,别的品牌打价格战,怎么跟它竞争?尤其在性价比的战场上,咱们的比亚迪、吉利都在不断调动搞定少年的潜力。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这里,我还发了个呆,想起去年去广州车展,看到一群年轻人排队试驾Model Y,脸上的兴奋劲儿都写在脸上。其实他们还不太懂车,但能直观感受到一股未来感。这东西,说白了,是品牌和科技背书,硬要说,比亚迪在技术上也逐步追赶,但偏偏价格还得硬着头皮面对市场。

孙少军:10月份的零售数据,特斯拉数量偏少,预计11月份随着Model Y的正式推进会有所改善,比亚迪依然领先格局明显-有驾

对比两家的策略——

比亚迪,快、狠、准,基本盯着中低端市场,机械式增长。

特斯拉,强调科技、体验,遏制涨价,却碰上供应链经常出幺蛾子。

孙少军:10月份的零售数据,特斯拉数量偏少,预计11月份随着Model Y的正式推进会有所改善,比亚迪依然领先格局明显-有驾

我猜测,未来几个月,特斯拉的供应链会逐渐缓解,那Model Y后驱长续航的产量会提升,但具体能提升到哪?我没细想过(估算:大概增长20-30%吧,9月产量那块我看过官方数据没很大变动,但10月份确实偏少)。

这个小洞察,就像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的一张照片,是一台Model 3停在工厂门口,车旁边堆着近百个电池包,反正就那样,看得出生产线不少。

其实挺尴尬的,咱们买车的用户,最关心的还是用了几年还值不值。我私下里觉得,车的保值率大概在两年内能保持至少65%左右,估计比进口车还略微高一点(大概)。但一坑踩进去,就很看运气了,也有人说维修麻烦,别的品牌还能走原厂配件,但特斯拉的车,得等取货。

这让我琢磨,事情这么复杂,未来怎么走?难说。你觉得,以后还会不会出现爆款车,或者说,谁能真正把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把供应链管理做到极致呢?没来得及细想。

孙少军:10月份的零售数据,特斯拉数量偏少,预计11月份随着Model Y的正式推进会有所改善,比亚迪依然领先格局明显-有驾

——【未完待续,留点悬念给你】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