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388批公告里藏着Model Y的18万杀招,42公斤钢顶替代玻璃天幕,两年前花32万的车主开始算旧车残值
上周末在4S店碰见个哥们儿,2021年提的高配Model Y,当时落地33万多。他指着展厅角落那台磷酸铁锂版样车跟销售吵:“这玩意儿要真卖18万,我那台二手车还能值多少?”销售也没接话,就笑笑。我在旁边听着,突然想起自己那台开了两年的车,心里也开始打鼓。
这事儿得从工信部那份公告说起。第388批车辆目录里,Model Y多了个磷酸铁锂版本,宁德时代的电池包,能量密度165Wh/kg,续航515公里。最显眼的变化是玻璃天幕没了,换成传统钢顶,整车轻了42公斤。
我自己这台车,夏天开空调基本没停过。后脑勺晒得发烫,副驾那边更夸张,坐过的人都得拉下遮阳帘。冬天还行,但每次看天气预报说有冰雹,都得提前把车挪到地库。钢顶这事儿,其实对日常用车来说可能更实在些。
有朋友在测试机构干活,给我看过一组数据。钢制车顶让车身扭转刚度提升了3%左右,碰撞测试的成绩反而比玻璃顶版本好一点。他跟我说,去年有台竞品车侧翻,玻璃顶直接塌了,钢顶怎么着也比那个结构靠谱。当然这是小概率事件,但多少能让人踏实点。
磷酸铁锂的争议最大。账面续航确实少了30公里,可三元锂那个冬季掉电,开过的都懂。我去年去沈阳出差,零下十几度,满电出门表显400多公里,实际跑了不到280公里就得找充电桩。磷酸铁锂虽然低温也不太行,但至少衰减曲线平稳,五六年后电池健康度大概率比三元锂强。
价格这块儿才是真正扎心的。18万买特斯拉,放在2021年根本不敢想。那会儿隔壁老王买了台比亚迪汉EV,22万多落地,我还觉得他抠门。现在看,人家那个选择可能才是对的。海豹现在卖19万不到,电池容量比这个磷酸铁锂版大,配置也不算寒酸。
但话说回来,特斯拉那套自动驾驶确实有两把刷子。上个月跑高速遇到暴雨,能见度估计不到一百米,NOA照样能跑90,变道、进匝道都挺稳。我试过朋友的小鹏G6,同样的天气条件下,车速自动降到70,而且有点犹豫,不如特斯拉果断。这套系统调教的功夫,短时间内国产品牌大概还追不上。
有意思的是,这次简化配置反而让一些细节变好了。取消木头装饰条后,中控台换了再生纤维材料,车里那个味道确实淡了不少。我那台车刚提回来时,味道挺大的,开了半个月才散干净。新版本听说通过了TÜV的零异味认证,家里有小孩的应该会在意这个。
头部空间也有点意外收获。钢顶比玻璃顶薄,内部空间多出来三四厘米。我1米79,现在开车头发都快蹭到顶棚了,要是能多点空间,坐姿能调得更舒服些。这个改动看着不起眼,但对身高超过1米8的人来说,体感差异还挺明显的。
超充网络这个优势不太显眼,但挺实用。上次跑长途,服务区里停了一排电动车。理想那个5C快充确实猛,但整个服务区就一个桩支持,还得排队。特斯拉超充桩有四个,虽然单桩功率没那么夸张,但至少不用等。高速上充电这事儿,有时候能用比充得快更重要。
车友群里现在分成两派。早期车主心态普遍不太好,花了三十多万买的东西,现在十八万就能搞定,虽然配置简化了,但核心功能都在。另一派准备入手的人倒是挺兴奋,觉得终于等到合适的价位了。
说实话,这台车最适合那种务实派买家。不在乎什么天幕玻璃、真皮座椅这些东西,就要个靠谱的电动车代步,智能驾驶够用,续航别太离谱,价格能接受就行。从这个角度看,18万确实挺有诱惑力的。
只是我始终想不明白一件事——特斯拉这么搞,到底是要逼死国产品牌,还是打算让老车主自己认栽?可能两个目的都有吧。这个市场就这样,没人能一直赢下去,价格战打到最后,谁也别想全身而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