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国内,剑指全球!你看懂比亚迪的“阳谋”了吗?

血战国内,剑指全球!你看懂比亚迪的“阳谋”了吗?-有驾

今天我们来聊聊比亚迪。最新财报显示,比亚迪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降了不少,差不多 1/3,也就是 32.6%,国际上难免有些担忧的声音。但另一边,前三季度总营收却创下新高,达到 5600 多亿人民币,还增长了将近 13%,在国内依旧是妥妥的行业老大。

这种反差挺有意思,就像跑马拉松时冲刺阶段慢了点,但总成绩依然领先。这到底是战略性的喘口气,还是真遇到了坎?如今的比亚迪,明显处于两线作战的状态:国内价格战打得火热,国外又在大力扩张。这盘棋它到底怎么下?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比亚迪正在经历的转型。

先从这份抓人眼球的财报说起。第三季度净利润 78 亿多人民币,同比降 32.6%,降幅不小,季度营收也降了大概 3%,这是三年来头一次季度营收同比下跌。单看这些数据,确实容易让人觉得它碰到了瓶颈,市场上有些紧张的声音也情有可原。

但要是把时间轴拉长,看今年整个前三季度,情况就不一样了。累计营收 5600 多亿,增长 12.75%,这是历史同期最好成绩;虽然累计净利润降了 7.55%,但别忘了,前三季度它卖了 326 万辆新能源车,这个数字在全球依然是第一,遥遥领先。所以与其说经营出了大问题,不如说这更像是一次主动的战略选择。

怎么理解 “主动选择”?看看毛利率就知道了。第三季度毛利率 17.6%,在价格战激烈的情况下,居然比第二季度还高了 1.3 个百分点。这说明它的成本控制能力非常强,或许利润被压得最狠的阶段已经过去,有点触底反弹的意思。有分析师拆解过,就算抛开比亚迪电子的贡献,单看汽车业务,第三季度卖一辆车的净利润大概在 6200 块钱。车价普遍下降,单车利润却环比回升,这背后最值得琢磨的,就是它如何一边降价,一边把成本管得这么好 —— 成本控制无疑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不过要理解利润下降,还有个大头不能不提,那就是研发投入。这份投入简直能用 “疯狂” 来形容,第三季度就砸了 141.5 亿搞研发,前三季度加起来 437.5 亿,同比增长 31.3%。这个数字有多夸张?几乎是同期净利润 233 亿的两倍。而且过去三年 11 个季度里,有 10 个季度的研发费用都超过了当期利润。很明显,比亚迪是在拿今天的利润,赌一个技术壁垒更高的未来,用现在的钱修一条又宽又深的技术护城河,让对手没那么容易追上来。

把比亚迪和特斯拉放在一起对比,这种战略差异会更清楚。第三季度比亚迪卖了大概 111 万辆车,特斯拉不到 50 万辆,销量是特斯拉的两倍还多;但营收方面,比亚迪差不多 271 亿美元,特斯拉 281 亿美元,居然相差不大。这说明特斯拉单车价格高、品牌溢价强。净利润上,特斯拉也稍高,大概 14 亿美元,比亚迪 11 亿美元;毛利率两家差距很小,特斯拉 18%,比亚迪 17.6%。

最关键的差别还是在研发投入:比亚迪投了大概 20 亿美元,占营收比重高达 7.3% 左右;特斯拉虽也投研发,但占比没这么高。这清楚地显示出,比亚迪愿意牺牲短期利润,去换取长期的技术优势。

简单说,两家走的是不同路子:比亚迪像 “广撒网”,从几万块到上百万的车都做,用较低的单车利润换巨大的市场份额和规模效益;特斯拉则是 “守高地”,专注高端市场,把保证利润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这也引出一个根本问题:对新时代的汽车巨头,该按传统车企看利润率,还是按科技公司看市场份额、研发投入和未来增长潜力?视角不同,看到同一份财报时,判断风险还是机会的结论也会完全不一样。

把目光转回比亚迪的大本营 —— 中国市场,最近的财务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这里的激烈竞争。说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是 “红海” 都不够,用 “血海” 形容更贴切。今年 6 月份,国内电动车平均折扣达到惊人的 17.4%,价格战激烈到监管部门都出来提示风险。

数据上也能看出端倪:比亚迪第三季度销量出现一年半来首次同比下滑(-1.8%),但几个主要对手却在猛增 —— 吉利新能源销量同比翻近一倍,长安整体销量涨 84%,9 月份比亚迪还丢了当月销量冠军,被上汽超过。显然,它的龙头地位确实受到了挑战。

但有意思的是,比亚迪不光是被动挨打,它自己也是这场价格战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之一。推出各种荣耀版车型、一轮轮下调价格,还有以旧换新补贴,都是主动用价格武器抢市场。面对这样的局面,比亚迪也做了调整,把今年销量目标从年初的 550 万辆调低 16%,降到 460 万辆,算是对市场现实的坦诚回应。

也有分析认为,三季度销量放缓不完全是被动的,可能有主动控制库存的因素,为 2026 年新车型发布做准备。如果真是这样,反而可能对未来利润率稳定有好处。往深了看,这场价格战甚至能理解成比亚迪精心策划的 “战略压力测试”—— 它最大的底气,就是近乎变态的垂直整合能力带来的成本优势,据说成本能比竞争对手低 15%-20%。

比亚迪或许就是在利用这个优势,主动把价格压到让对手难受的水平,加速行业洗牌,把规模小、整合程度不够的玩家清出场外。现在牺牲点利润,是为了将来在更健康、对手更少的市场格局里,获得更强的定价权和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不止是保眼前的市场份额,更是为未来市场格局做战略性投注。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比亚迪成功的根基 —— 独特的商业模式,咱们拆解它的几个主要支柱:垂直整合、多品牌打法和技术研发。

先看垂直整合,有人把它叫 “新福特主义”,意思是几乎啥都自己干。它的控制范围惊人:从最上游的锂矿资源,到中间的电池、芯片、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再到下游的整车制造,甚至为解决出口运力,连船都自己造了,搞了 “开拓者 1 号” 滚装船队,自己控制物流。

以卖得好的海豚为例,除了轮胎和车窗玻璃,其他核心部件基本都是比亚迪自产,自产率非常高。这种模式的好处很明显:电池成本比竞争对手低 15%-18%,价格战时底气足;供应链韧性强,前几年全球供应链出问题时受影响小;研发效率高,开发一款新车型只要 18 个月,远低于行业平均的 4 年。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局限,比如新车交付周期可能长、数据安全有担忧、和外部供应商合作不顺畅。但比亚迪从 2018 年开始,就悄悄把供应链从相对封闭转向开放,目标是成为给整个行业供货的核心零部件巨头。

这事要是成了,垂直整合就不再只是省钱的防御性武器,而是能给别人供货、赚高额利润的进攻性武器。把刀片电池、电控技术卖给竞争对手,既能多赚收入,又能摊薄自己的成本、扩大规模效应,甚至可能把自己的技术变成行业标准,从汽车厂转向平台型、生态型公司,想象空间一下就大了。

除了垂直整合,比亚迪应对国内竞争的另一个大招是多品牌战略,思路就是 “大小通吃”,不放过任何细分市场。它构建了精密的品牌矩阵,像一座金字塔:最下面的基座是王朝和海洋系列,主攻 10 万 - 30 万的主流市场,王朝系列(汉唐)偏成熟稳重,海洋系列(海豚、海豹)更年轻时尚,这是销量基本盘;往上一层是腾势,和奔驰合资,主攻 30 万以上高端市场,代表车型是卖得不错的 MPV D9;再往上,开拓了两个更个性的市场,一是做硬派越野的方程豹(如豹 5,30 万以上),二是塔尖的仰望,直接冲百万级别(如能原地掉头的 U8),仰望更多是展示技术实力,拉高集团品牌形象,算是技术图腾。

这个矩阵能最大程度捕捉不同消费者需求,但挑战也很明显:消费者过去对它的印象是 “经济实惠、性价比高”,现在要卖 30 万甚至 100 万的车,大家能不能接受?能不能把腾势、仰望这些高端品牌立起来,摆脱廉价标签?这是决定比亚迪未来能赚多少钱的关键。

最后再绕回天文数字般的研发投入,这些钱最终都变成了硬核技术。比如最看家的刀片电池,属于磷酸铁锂电池体系,安全性极高(通过严苛针刺实验,不起火不爆炸),成本还相对有优势,在全球形成强竞争壁垒;还有 DMI 超级混动技术,精准抓住想买新能源车却有续航焦虑的用户,成了销量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再加上坚持三电系统、整车平台自主研发,保证各部件高度集成、深度优化,最终实现性能和效率最优解 —— 这些研发投入,都一点点沉淀成了比亚迪的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

聊完国内市场和核心战略,再看看比亚迪越来越重要的战场 —— 出海。对现在的比亚迪来说,全球化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关乎未来的必选项,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内市场虽大,但增长放缓、竞争激烈,成了存量博弈,需要巨大的海外市场消化庞大产能;二是海外市场利润率远高于国内,有分析师估算,中国电动车在国外卖一辆的利润,可能是国内的 4 倍左右,诱惑力十足。

所以说,海外市场是比亚迪名副其实的第二增长曲线,全球化战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对冲国内市场的盈利压力。而且出海速度确实很猛:今年前三季度,海外卖了超 70 万辆乘用车,同比增长 132.4%,翻了一倍多;在欧洲,9 月单月销量同比飙升 272%,卖了 1.3 万多辆;现在车已卖到全球六大洲 78 个国家和地区,预计今年全年出口量能翻倍,占总销量比重从去年的 10% 提高到 20% 左右,在泰国等东南亚市场,甚至开始正面硬刚丰田等传统巨头。

但出海路并不好走,地缘政治和贸易壁垒是最大挑战。比如欧盟从 2024 年开始,对中国产电动车征收最高 45.33% 的反倾销关税,理由是 “不公平补贴”;美国市场更不用说,在 2.5% 关税基础上又加了 25% 额外关税,基本关上了中国整车进口的大门。

面对这些高墙,比亚迪最核心的策略就是 “本地化”—— 在当地建厂。计划在匈牙利建厂,目标 2025 年底投产,作为扎根欧洲市场的桥头堡;在泰国、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方,也在建厂或已开始生产。

表面看是绕开高额关税、降低成本,更深层的意义是地缘政治对冲:如果只是从中国运车过去卖,身份是 “中国出口商”,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靶子;但在当地建厂、雇当地工人、给当地交税、带动本地供应链,身份就变成了 “本地制造商”,更容易获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好感与支持,化解因中国背景而来的敌意和贸易壁垒。虽然前期投入大,但从长远看,是很有远见的战略。

而且比亚迪在品牌建设上很有耐心,知道中国品牌出海起点常是 “负分”,人家不了解甚至有偏见,所以不急于追求短期销量暴涨,而是下功夫做深度本地化。比如在日本市场,注意到当地多立体停车库、对车高有限制,就专门降低出口日本车型的车身高度;给所有在日本卖的车配备防止儿童被遗忘在车里的安全系统。这些细节传递出 “认真做市场、长期扎根、懂需求” 的信号,再加上建好服务网络、参与当地社区活动,一点点积累信任,赢得海外消费者认可 —— 这种长期主义的耐心,在出海上很重要。

总结一下,比亚迪未来的发展故事,核心就悬在一个问题上:海外市场的高利润、高增长,能不能跑赢国内市场的低利润、慢增长?简单说,就是海外的 “进攻得分”,能不能抵消国内 “防守失分” 的压力。未来几年的发展轨迹,基本围绕这个核心矛盾展开。

最好的情况是,海外工厂(如匈牙利)顺利投产并迅速上量,在欧洲、拉美等关键市场抢到可观份额;国内价格战逐渐缓和,利润率开始修复;开放供应链策略见效,给其他车企供货能赚不少钱,形成良性循环。

悲观一点看,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更多国家竖起贸易壁垒,出海受阻;国内价格战变成长期消耗战,把行业利润打光,比亚迪深陷其中;国内外竞争对手变强,不断蚕食市场份额,压力会非常大。

具体来看,比亚迪面临的关键风险有四个:一是地缘政治风险(高风险),应对方法是坚定搞本地化生产,在全球多市场布局分散风险;二是国内竞争风险(高风险),应对方法是用成本优势打有策略的消耗战,保持高强度研发拉开差距,靠多品牌守住细分市场;三是执行风险(中风险),管理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多品牌体系难度大,应对上要稳步推进,别冒进,搭建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效率;四是品牌认知风险(中风险),高端市场难获认可,应对上要利用仰望提升集团形象,持续投入建设品牌。

要在未来保持领先甚至更上一层楼,比亚迪最该坚持的四条核心要务很明确:第一,打赢 “聪明的” 国内价格战,目标不是不计代价消灭对手,而是加速行业整合、形成理性市场格局,知道何时打、何时收手,避免陷入利润黑洞;第二,加速深化全球本地化,把匈牙利工厂打造成样板,长远优先考虑在墨西哥等北美地区建生产基地,彻底对冲贸易风险、进入核心市场;第三,把技术优势(尤其是供应链优势)变现,将开放供应链提升到战略业务单元高度,积极向其他车厂推广刀片电池、DMI 混动系统,开辟新收入来源;第四,打造真正的全球化品牌,而非只出口产品,总结日本市场深度本地化的经验并复制到其他关键市场,完成从 “把车卖到海外” 到 “在海外建受人尊重的本地化企业” 的转变。

这么看下来,比亚迪确实在下一盘大棋:既要在国内血海里守阵地、打艰难的防御战,又要雄心勃勃向全球进军、开疆拓土,同时还在为更远的未来压下巨额技术赌注。这是充满挑战但也蕴含巨大机遇的关键时刻。最后不妨留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比亚迪的触角越伸越长、能力越来越强,发展到某个节点,它还会仅仅是一家汽车公司吗?有没有可能演变成未来电动出行时代的 “安卓系统”,或是某种底层操作系统?这个想象空间,确实足够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