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比亚迪原本就是蓄势待发的,经过2024年一年时间终将弓拉满,2025年应该是属于比亚迪的一年。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工业迎来历史性时刻,比亚迪以41.64万辆纯电车型销量力压特斯拉的33.67万辆。
登顶全球,请注意是全球新能源销冠!
更令人振奋的是,比亚迪的足迹遍布六大洲15个国家及地区,从新加坡、泰国到意大利、巴西,甚至在英国市场也创下551%的同比增长神话。这场以“中国智造”为名的出海战役,正在改写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那么,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比亚迪到底凭什么成功出海?
一、不是吹出来的核心技术
首先,毫无疑问的,是比亚迪在新能源时代,重新定义了电车的三大件——三电系统,所以
首先,比亚的三点系统是它绝对的护城河
比亚迪用十年时间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弗迪电池、自主研发电机、电控,实现三电系统的深度协同。
比亚迪的电池技术以磷酸铁锂刀片电池为核心,在安全性方面刀片电池通过严苛的针刺实验,无明火、无爆炸,其蜂窝状结构设计大幅降低热失控风险;
在能效与寿命方面,最新一代的弗迪刀片电池能量密度达200Wh/kg,支持超长循环寿命,且支持脉冲自加热技术,可在-30℃低温下实现快速升温,提升冬季续航表现;
成本控制方面,比亚迪自研的刀片电池成本较同类产品低20%;
空间优化方面,比亚迪也通过CTB一体化技术,将电池包直接集成到车身底盘,减少40%体积占用,为多车型设计提供更大灵活性。
比亚迪自主研发的永磁同步电机在效率、功率密度和适配性上展现领先实力。比如刚刚发布的最有有代表性的30511rpm的电机,功率密度达580kW,远超行业竞品,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先的核心技术。
并且,这个全新一代的芯片,是比亚迪纯自己的团队所造。从2005年自建芯片团队开始,布局至今已经20年,终于实现了全链路自研自产。
比亚迪的智能电控系统通过算法优化与硬件升级实现精准控制。比亚迪推出「全新一代碳化硅功率芯片」,该芯片达到「全球量产最高车规级碳化硅功率芯片电压等级 」1500V。损耗降低70%,效率提升至99.7%,支持800V高压平台,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超快补能。
全栈自研算法:自主研发的扭矩控制、能量回收算法可实时优化动力分配,例如汉EV的电控系统能根据路况动态调整电机输出,综合能耗降低12%。
再加上平台化整合:比亚迪在2025年发布的超级e平台将电控、电机、减速器高度集成,体积减少20%,重量减轻15%,显著提升整车空间利用率。
其次,比亚迪平台化架构的降维打击
2025年一开年,比亚迪就举办了3场技术发布会
第一场:智能驾驶平权(1月)
推出「天神之眼A/B/C」智驾系统,首次将高阶智驾(高快领航、记忆泊车)下放至8万级经济车型,通过自研算法与规模化供应链,实现成本降低60%,成功将所谓的“智驾”去魅,让曾经高高在上的“智驾”变得人人可享。
第二场:全场景补能体系(2月)
发布「双枪充电技术」,通过组合两个普通快充桩实现兆瓦级闪充,兼容现有充电基础设施,并且还规划2025年建成4000座兆瓦闪充站,覆盖90%地级市,解决解决电车补能问题,让开新能源车无后顾之忧。
第三场:超级e平台(3月)
全域千伏高压架构(电池/电机/电控1000V),实现1兆瓦充电功率(1秒充2公里),5分钟补能400+公里,追平燃油车加油速度。推动电动车从「续航竞赛」转向「补能效率」竞争,倒逼充电桩运营商升级设备,加速燃油车淘汰进程。
这3场发布会可不只是简单的技术展示,它奠定了比亚迪新的平台化架构的彻底成型,实现底盘、热管理、智驾系统的模块化开发,单车型研发周期缩短至18个月。
这样比亚迪在面对多市场化不需要反复开发新车,比如在巴西市场,比亚迪新平台架构的衍生的宋PLUS DM-i创下单车月销破万的纪录。
最后,持续不断的技术研发
比亚迪的DiPilot 5.0系统在慕尼黑车展实测中,以98%场景覆盖度超越欧洲主流ADAS。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的汉EV,成为首款获欧盟 L4测试牌照的中国车型。
比亚迪每年研发投入超营收6%,专利布局覆盖固态电池、轮边电机等前沿领域,用持续创新加深加宽自己的技术护城河。
二、全球化战略:从“卖产品”到“建生态”
开不过去就游过去——比亚迪海陆联运的物流革命
2024年11月29日,在政府、商界及媒体的广泛关注下,比亚迪以常州工厂命名的第二艘滚装船“BYD CHANGZHOU”从山东烟台始发,在江苏连云港和太仓港搭载近5000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后,将驶向英国的Bristol港和荷兰的Rotterdam港。
“BYD CHANGZHOU”按照国际最高标准建造,和比亚迪2024年1月15日首航的“EXPLORER NO.1”一样,船长199.9米,拥有7000个标准车位,采用了先进的LNG双燃料动力技术。
当大家以为,比亚迪将会大概以一年一艘船的速度,陆续展开拓展海外市场的野心之时。
2025年1月7日,比亚迪出海船队再添一员,以合肥工厂命名的第三艘滚装船“BYD HEFEI”顺利启航。同样拥有7000个标准车位,同样应用了最新LNG双燃料清洁动力技术。
2025年4月22日,比亚迪第四艘专业新能源汽车运输船“BYD SHENZHEN”号在江苏仪征正式交付。不同于前三艘船的是,“BYD SHENZHEN”号总长219.9米,型宽37.7米、服务航速19节、共16层甲板,拥有9200个标准装载车位,是目前已投入运营的全球装载量最大的汽车运输船。
半年内三艘汽车运输船,而且越来越大,比亚迪在像下饺子一样造运输船的背后,是比亚迪海陆联运的物流革命的正式开启。
比亚迪正在向全世界市场,展现自己的野心。
除了运过去,也造过去——比亚迪制造本地化破局
比亚迪与巴基斯坦的合作的伙伴是Mega Conglomerate Pvt.合资建厂,这个工厂预计在2026年上半年建成投产。Mega Conglomerate Pvt.大家不认识很正常,不过这可是巴基斯坦数一数二的商业集团。
而且,比亚迪还计划和Hub Power Co.的子公司Mega Motors成立合资企业,后者是巴基斯坦最大的独立电力生产商之一。
Mega Motors的老总Kamran Kamal说,他们计划在头三年内在全国建20-25家经销商,并在五年内让三分之一的巴基斯坦人开上比亚迪的车。他还说,比亚迪打算在卡拉奇开个汽车组装厂,还会在主要城市和高速公路沿线建电动汽车充电站。这家工厂将成为巴基斯坦首家新能源汽车组装厂,计划2026年开始运营,预期是辐射南亚 8亿人口的庞大&新兴的市场。
当然了,比亚迪“造过去”的野心不止于此,在巴西、泰国、匈牙利等等各国的工厂也在陆续建设中。
而且,在比亚迪全球战略计划中的,不仅仅是整车工厂,更有触及全球的供应链,比如之前比亚迪宣布了自己位于匈牙利南部塞格德工厂的详细计划。根据计划,塞格德工厂将于2025年底正式投产,并在两至三年内达到全面产能,最终可生产以中档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主的12款不同车型,这家合资电池厂,可以帮比亚迪避开欧洲向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的临时性关税,大大提升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的竞争力。
三、市场洞察:精准的产品矩阵
比亚迪在海外市场不是简单地将所有车型全盘推出,而是根据不同市场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出适合当地的车型,这有助于其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产品的适应性和市场占有率。
比如比亚迪的 BYD ATTO 3,就是一款专门针对海外市场的改款,作为比亚迪出口的热门车型之一,特别是在泰国市场表现出色。
比亚迪也和巴西最大的经销商集团Saga合作,在巴西建立了多家经销商线下门店,持续为当地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
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明显,电作为动力能源在储存、便携及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
但是,很多国外老牌汽车品牌在新能源发展上是很滞后的,甚至可以说是积重难返、船大难以调头了。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机会:
2025年1月13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超3100万辆,连续第二年产销量均突破30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均首次突破1000万辆,均超1200万辆,实现跨越式发展。
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龙头,那这自然也就是比亚迪的机会。比亚迪凭借自身的如刀片电池、DM 超级混动、e 平台、云辇等诸多技术优势,和强悍的汽车整车成本控制能力,更好地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在海外市场获得认可是厚积薄发的表现。
同时,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有效控制成本,使其在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能够快速切入市场并获得认可,比如其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广泛,纯电动大巴和出租车足迹遍布全球六大洲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400 多个城市。
结语:持续的进取心,和厚积薄发
比亚迪的出海之路证明了,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思维。当我们在里约热内卢看到出租车司机竖起大拇指说“BYD Bom!”,在慕尼黑街头听到年轻人讨论“Dragon Face设计”,这种文化自信的溢出效应,远比销量数字更有价值。
对于后来者,比亚迪的经验绝非简单复制,但其内核始终清晰。
这场新能源革命的下半场,期待更多自主品牌以比亚迪为目标,努力竞争、但也携手合作书写更多属于中国制造的传奇篇章,毕竟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注:
数据来源:彭博社、Counterpoint Research、比亚迪2025Q1财报
本文部分案例细节引用自比亚迪滚装船启航、巴基斯坦建厂、欧洲高管聘用等公开报道,深度分析结合产业调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