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智控和卧龙电驱,这俩名字最近挺火的。我姐在4S店做销售,前两天和我聊:这俩公司差别挺大,但都很牛。我琢磨着,确实得好好掰扯掰扯。新能源车热管理和电驱动,两条看似平行的赛道,背后套路还挺深。
先说三花智控。我一朋友买了辆比亚迪,说冬天开车续航明显比之前强了,他怀疑是三花家的热管理系统升级了——毕竟这玩意儿直接决定电池和座舱温度,冬天不冷启动,夏天也不烧电。三花这几年在电动车热管理市场的份额估计得占到20%—25%(样本不多,体感偏主观),像特斯拉和比亚迪这些给自己用的,三花的部件是投怀送抱的铁粉。
这点上,三花算个老牌选手,原来空调电磁阀做得那是没得挑,供应链稳得一批。我打个比方,三花像个厨子,炉灶火候掌握得刚好,能精准调温,手艺越来越精。热管理模块技术集成化,就跟把锅铲、锅子、勺子绑一起用,不光节省地方,还让做菜更快更高效。去年特斯拉新车型上用的这套,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卧龙电驱呢,我上次去工厂参观,修理工跟我说:卧龙这电机耐用,省电又不发烫。随后我心算了一下,估计一台高效电机年节省电费能达到5000元上下(粗略测算,体感),折扣下来对工厂来说还挺实在。而且它的风电领域业务增长了大概30%(基于业内消息和公开数据,样本有限),海外订单还在继续放量,抗风险能力比三花稍强点,毕竟市场更广。
同价位比,举个例子。你买辆主流新能源SUV,三花提供的热管理系统,冬天续航保守估算能提升3%-5%(体感),用户实际感受有的明显有的轻微。但换成卧龙的驱动电机,操控性和动力响应更硬核,尤其是高端版车型,细节感受上差别较明显。有个朋友的体验是:卧龙电驱踩油门特别线性,开起来信心足多了。这俩货你选哪个,更看你对驾驶体验的期待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着卧龙研发团队去年搞了个新项目,开发一种智能监控电机故障的系统。简单理解,就是装了个医生在电机里,能提前告诉你要维保了,比普通电机靠谱多了。三花这边,大规模应用还是在热管、电磁阀这种暖身零件,智能化程度还在提升阶段。
之前我脑子里一味觉得电机核心技术才代表硬实力,后来想通了——热管理其实对电动车影响更大。再说三花这隐形冠军的地位,真不是喊出来的,要支持新能源的硬件,热管理是后勤保障部,活得扎实才行。热管理和电驱动,一个是让车能跑能挺,一个是让车跑得稳跑得快,怎么选得看你关注点在哪。
说到供应链,这俩企业的游戏规则有点像拼积木。三花的关键部件就像乐高拼块,块块精准对接,保证冷热转换不漏气。卧龙的电机零件则有点像高速装配线,零件配合得当才能高转速不冒烟。要是供应链一环卡壳,三花的热管理模块就热死机,卧龙的电机可能就直接罢工。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倒是好奇,三花未来会不会进军更高压的电驱动系统?毕竟电机的功率和控制也越来越讲究热管理了。要是两家联手了,互补是不是更妙?
你有没有想过,单看投资角度,买三花会不会比卧龙更稳?三花市场偏重汽车热管理,和新能源车保有量强关联。卧龙业务分散点,包括工业、风电领域,但利润率偏低,抗波动性没三花那么硬。大概三花净利润率能稳定在12%—15%,卧龙可能是7%—10%(粗算)。
有人质疑我前面说卧龙抗风险更强,其实这话说大了。毕竟风电订单受到政策影响也挺大。卧龙海外布局宽广,但也要面对国际贸易摩擦和汇率变动(综合考虑,心里有数)。所以具体情况还是得看各自的市场策略。
你们会更看重技术深度还是市场多元化?我有时觉得,技术硬、赚得好未必市场广,市场广不代表技术领先,这两家就挺典型。
胖胖的笔记本里还藏着一条笑话:销售说,客户挑三花还是卧龙零部件,就跟逛超市选洗衣粉,三花像是招牌品牌,卧龙更像多功能款,各有用处。但生活中咱们都知道,洗衣粉买回来,关键是能省水又泡沫少,车零件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自己倒是没仔细想过,三花热管理模块背后,到底有多少专利是在细节上形成壁垒?毕竟你专利多了,不等于技术领先,毕竟能用上、耐用才算王道。
这么说,你们更看好哪方向?或者你有没发现什么没说的盲点?我倒是乐意听听,对这俩公司,感觉上哪个更靠谱点?这事儿就像选菜刀,一把锐利,一把多用,关键是拿得顺手。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新能源领域这么快变,三五年后这俩品牌会不会被新秀抢走风头?或者它们会不会合并成一个超级组合拳?答案谁也没谱,但想想挺有趣。
最近开朋友的电动车,看着仪表盘那温度曲线一点点调节,才明白热管理的重要——那感觉,比油门踩下去响亮多了。你呢,那个细微感受,到了冬天会不会也让你心安一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