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让你每天都有好心情,好运气,好事连连!点赞关注,开启你的幸运人生!

吹牛不上税但吹牛跑不快。”——把这句贴在奔驰测试车挡风玻璃上,一点都不冤。
——事件经过——
德国时间5月的一个清晨,奔驰把一辆贴满传感器的EQS悄悄开出斯图加特工厂,目的地:瑞典北极圈测试场。1200公里,一口气干到,表显还剩137公里续航。外媒瞬间高潮:“固态电池王者归来!”“中国追不上了!”标题一个比一个夸张,仿佛下一秒就要给诺贝尔打电话。
可镜头切到奔驰技术总监谢弗,人家摊手:“这只是实验室级别的成功,距离量产……嗯,十年吧。”一句话,把沸腾的舆论按进冰水。十年?到时候比亚迪都迭代到孙子辈了,您还在备孕阶段?
这剧情熟不熟三年前,丰田也拍过同款大片:固态电池续航1000公里,充电10分钟,结果一问量产,2030年再说。日本网友都吐槽:“合着是拿我们当时间银行,零存整取?”
更尴尬的是数字2022年,丰田全球电动车销量2.4万辆,比亚迪一个月就甩它两条街;2023年,中国直接把日本踹下“全球汽车出口老大”的宝座。燃油车时代那帮“老贵族”,眼看电动化大巴掌扇到脸上,能不急吗?于是集体患上“固态焦虑症”——先喊一嗓子,把资本和股价喊上去,至于后面怎么圆,再说。
可资本市场也不是傻子。奔驰消息一出,股价高开低走,尾盘绿了。为啥?投资者门儿清:实验室跑1200公里,和老百姓能买到的12万公里质保,中间隔着一个“成本屠刀”。固态电解质、锂金属负极、高镍正极,哪一样不是吞金兽?十年前特斯拉18650电池成本6000块一度,现在磷酸铁锂降到400块,固态想直接蹦回千元时代?钱包第一个不答应。
再把镜头拉回中国上汽集团在上海车展直接甩话:“2026全固态量产,明年先上智己L6半固态。”说完就把电池包摆展台,谁都能摸。一位工程师小哥当场放电钻,把电芯剖开,里面纳米级氧化物电解质像果冻一样晃荡,围观群众“哇”声一片。人家补刀:“别光哇,回去下单啊,定金只要999。”
宁德时代更鸡贼连夜发海报:“固态电池,我们已ready,就等车厂喊‘action’。”翻译成人话:供应链我早攒齐了,随时开席。
数据也替中国说话截至2024,中国固态电池专利占全球36%,增速世界第一。别小看这36%,它背后是长三角、珠三角一票材料厂、设备厂、电池厂日夜倒班。欧美还在“怎么做出来”,中国已经卷“怎么更便宜”。一条干法电极产线,设备国产价只要欧洲的三分之一,工人三班倒,机器不眨眼,这仗怎么打?
有人不服气专利多不代表厉害,人家奔驰跑1200公里是真本事!”兄弟,实验室跑1200公里,和量产车冬天开暖气掉电一半,是两码事。就像你在家厨房用分子料理做出一颗“世界最好吃番茄”,真到工地食堂,大师傅一铲子下去,还得问“成本几毛”?
再说句掏心窝子的技术这东西,谁都能亮肌肉,可最后拼的是“能不能让隔壁老王买得起”。老王不关心你电解质是氧化物还是硫化物,他只问两点:一、充满电能跑多远;二、换电池是不是要卖房子。中国玩家深谙老王心理,先把半固态塞进智己L6,续航1000公里,价格只比高配三元锂贵两万,还送终身质保。老王一听,算盘噼啪响:“两万换多跑三百公里,还不用卖肾,值!”
于是有趣的一幕出现欧美车企在发布会上“光芒万丈”,中国车企在4S店“悄悄收钱”。一个像演唱会,一个像菜市场,谁离老百姓更近,不言而喻。
——网友热议——
电钻大叔奔驰跑1200公里,我跑1200米都得歇口气,吹牛谁不会?上汽直接给我试驾,半固态真香!
回复:大叔您这1200米是推着电动车吧?试驾记得戴头盔,别被加速吓出表情包。
番茄炒西红柿十年量产?十年后我都换三辆车了,奔驰是打算给我孙子发贺电吗?
回复:放心,到时候孙子收到的可能是“固态电池纪念邮票”,附带一句“爷爷当年吹过的牛”。
老王不装专利36%听着爽,可别让“白菜价”把工人兄弟当白菜。
回复:说得好!卷价格也要卷尊严,产业链工人涨工资,比电池能量密度更提气。
北欧冷风吹外媒天天唱衰中国,结果出口数据一巴掌接一巴掌,脸都肿了。
回复:肿了敷冰块,别敷固态电解质,那玩意儿贵。
——写在最后——
固态电池这场接力欧美还在原地热身,中国已经递完水准备下一棒。十年后谁笑到最后?也许答案不在实验室,而在隔壁老王今天下没下单。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信息来源2025年固态电池行业深度分析:固态中试线加速落地,各材料环节全面升级——新浪财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