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拿下500瓦时每公斤的固态电池,不夸张地说,充六分钟,跑一千公里,声音就像科幻小说。销售小王跟我说:这电池一上市,入门电车就能翻倍续航,价格还降,那燃油车还有啥活路?当时我还半信半疑,毕竟研发路上坑多着呢。
这500瓦时的数字,听着刺激,其实得往后拉一拉:目前液态锂电池大概200瓦时左右,提升了一倍多。但这数据是实验室测的,工业量产会不会打折?宁德时代锁定的2028产线目标是每瓦时4毛5,正好把价格压到接近目前液态电池。听技术人员讲,这得靠量产管控和材料供应链打通,否则就成纸上谈兵。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青岛能源所的怕水硫化物制膜技术让我印象深刻:从怕水到不怕湿,成本能砍一半,原因简单,说白了就是给电池材料穿了层防水衣服,让腐蚀不再纠缠。这一步直接关联到产线稳定,毕竟一旦材料不稳定,整条线就得重来。
内部技术其实挺有意思:中科院在固态电池正负极之间撒上碘,看起来像用浆糊粘砖头,这层浆糊瞬间把电阻砍掉九成,电流呼地穿过去。打个比喻,这就像你本来要用一块又厚又硬的挡泥板阻挡电流,如今换了个超薄防水膜,开路的速度快了不止一倍。但这种创新,千万别觉得是简单堆积材料,背后还有设计上的柔性骨架保障,青岛的技术做的是折两万次不裂——想象一下你每天开关两万次手机屏幕,它不裂你能信?
对比同价位的车,传统燃油车加满油大概能跑600—700公里,新电池带来的超过一千公里续航,跨度明显。但这里有个问题,你愿意为多的300公里跑程多掏多少钱?很多人其实并不买续航,买的是安心感和充电便利,我猜这也是为什么宁德时代想把价格压到现液态电池水平的原因。
昨天和朋友小李聊到这一点,他是4S店销售,感慨:客户不多,但问续航的特别猛。可细想,这续航能不能真的撑到1000公里,路上遇到空调开高、冬天暖气全开的状态下,恐怕是另一场战斗。负极材料换成高熵锂合金,零下40度还能放出92%的电量,这对北方用户是福利,但同理,无论如何,现实用车环境复杂,和实验室差距真不小。
对了,供应链这回事,像我朋友小吴的比喻:研发就像做一道菜,供应链就是买菜,车企研发是看菜谱、摆盘,供应商背后则是收菜的人。菜放新鲜了,菜谱才能完美落地。现在锂资源下降25%,铜铝节省30%,甚至碘还可以回收,这降本增效走的是绿色双赢路,相当于在食材挑选上用上了聪明的保鲜技术。
(这段先按下不表)前文觉得电池技术封神了,后面细看,良率问题仍是悬念。开始量产,不确定性很多。今天装车的还是少数试点,车企得看看实际中循环寿命、安全性、回收渠道能不能配合得上。
谈到安全性,热失控温度拉高到285度,保险公司算了笔账,准备把电动车保费低七成。说真的,这个变动对消费者来说真心实意省钱。保险费贵是很多人不敢入电的心结之一。但我更关心的是加油站老板的表情,毕竟未来加油站转型充电站,利润结构变化大,他的焦虑可能比你我还真切。
还有一点没怎么提,消费心理里,一千公里听着是理想,但充电桩的布局和充电速度真的能撑起普及吗?六分钟充八成这个说法,听起来像加油那么快,实际还要考虑电网负载、充电桩数量和地理分布,我跟朋友电网专家聊过,白天光伏电充电,晚上放电给车,城市用电负荷能降八个百分点,这对电网挺友好,但这套系统搭建起来,至少得几年时间。
最后想到的一点,燃油车的情怀会不会成了电动车最大的对手?毕竟那些老车里,车主们不仅买车,还买了一段记忆。电动车续航再强,技术再稳,情怀这东西根本算不出来价格。
说到这,不禁想问一句,你觉得,假如你手里旧车还开得动,是不是会忍不住多开几年,等电动车真的普及,价格稳定下来再换?还是立刻冲去试驾那个传说中续航一千公里的新品?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