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万不到拿下1548匹马力的四电机车,那些开百万级性能车的朋友最近老在打听一件事

43万不到拿下1548匹马力的四电机车,那些开百万级性能车的朋友最近老在打听一件事

上周末在珠海赛道碰见个老朋友,开着台保时捷Taycan Turbo。休息区聊天,他突然问我:“那台Ultra你看过没?听说四个电机,是真的假的?”我说真的。他又问:“那个1.98秒,是不是测试条件特别苛刻?”我说用赛道模式加专业胎,但确实能跑出来。

43万不到拿下1548匹马力的四电机车,那些开百万级性能车的朋友最近老在打听一件事-有驾

他沉默了会儿,点根烟:“我这台车落地120多万,百公里加3秒。”

后来他又问了好几个技术细节。我知道他在想什么——不是说Ultra就比他那台强多少,而是这个价格和性能之间的关系,跟三年前完全不一样了。

聊完这茬,我自己也琢磨了好几天。

43万不到拿下1548匹马力的四电机车,那些开百万级性能车的朋友最近老在打听一件事-有驾

四个电机这事儿,表面看是性能参数,往深了说其实是控制逻辑。每个轮子独立驱动,转速能到21000转,碳化硅电控扛得住这强度,这些东西以前都是博世、采埃孚他们的地盘。现在国产供应链不光能做出来,还能稳定量产,这个变化速度超出很多人预期。

过弯的时候,内侧轮主动制动、外侧轮加扭矩,听着简单,背后全是算法在毫秒级运算。威廉姆斯那帮F1出身的工程师调校底盘,CDC电磁悬架每秒调整减震器1000次。在纽北测试时侧倾角能控制在1.8度以内,这标准已经是GT3赛车级别了。

43万不到拿下1548匹马力的四电机车,那些开百万级性能车的朋友最近老在打听一件事-有驾

说这些不是吹技术多厉害,而是这些配置以前要花多少钱才能买到,现在心里得有数。

冬天之前碰到个开Model S的车主,在服务区充电。零下十几度,他裹着羽绒服在车外站着,说是怕电池预热太慢。我问他充满要多久,他说至少四十分钟起步。

这就是实际用车的痛点。Ultra那套800V平台配5C超充,5分钟能补300公里续航。更关键是热管理——零下20度电池预热10分钟,充电效率能提升三倍。中汽研极寒测试里,低温续航保持率78%,这数字在电车里算挺能打的。

43万不到拿下1548匹马力的四电机车,那些开百万级性能车的朋友最近老在打听一件事-有驾

北方朋友大概懂我说的。冬天开电车,续航打折是一方面,充电慢才真要命。服务区里冻得哆嗦,看充电桩那数字慢悠悠往上跳,那滋味不好受。

800V平台现在不算稀奇,但能把系统效率做到这个水平,得靠电驱、OBC、DC-DC全上碳化硅。这玩意儿成本不低,但省下来的电耗看得见——120匀速跑,百公里14.3度电,比不少2.0T油车还省。

43万不到拿下1548匹马力的四电机车,那些开百万级性能车的朋友最近老在打听一件事-有驾

后轮转向给了10度,转弯半径4米6多点。我试过类似系统,低速挪车、停车那叫一个灵活,完全不像台5米长的车。高速并线时后轮反向转,稳定性又拉回来了。这些功能平时可能感知不强,但关键时刻它在那儿,心里踏实。

华为那套ADS 3.0标配,192线激光雷达加11个800万摄像头,硬件堆得挺猛。但硬件只是基础,算法才见真章。有朋友在深圳市区测过,拥堵路段、施工绕行、无保护左转这些场景,百公里接管不到0.3次。这说明大部分情况它确实能处理好,不是那种开着开着突然吓你一跳的半成品。

当然,智驾这东西见仁见智。我个人态度是有总比没有强,但永远别百分百依赖。

43万不到拿下1548匹马力的四电机车,那些开百万级性能车的朋友最近老在打听一件事-有驾

42.99万起售,这定价在性能车市场里,怎么说呢,有点打破规矩的意思。同级别进口性能车动辄百万往上,Ultra能做到这价位,靠的是95%以上国产化率。电驱、电池、激光雷达、芯片、系统,基本都是国内供应链,这不光是成本问题,供应链安全也在那儿摆着。

有人担心便宜会不会偷工减料。从C-NCAP五星+成绩、83.6%高强度材料占比来看,安全这块省不了。再说现在舆论监督这么严,谁敢在这上面耍花样?

43万不到拿下1548匹马力的四电机车,那些开百万级性能车的朋友最近老在打听一件事-有驾

这车适合谁?要是就上下班代步、偶尔跑高速,没必要上Ultra,普通版够用。但你要是对性能有执念,周末喜欢跑山路或者下赛道,又不想花百万买进口车,那Ultra算是目前少有的选择了。

能不能撼动那些传统性能车的地位?还得看长期可靠性和保值率。买车是长期的事,一时账面数字漂亮,不代表三五年后还漂亮。

我那个开保时捷的朋友,前天又给我发微信,问Ultra现在订车要等多久。我说你不是刚买了Taycan吗?他回了句:“问问而已。”

43万不到拿下1548匹马力的四电机车,那些开百万级性能车的朋友最近老在打听一件事-有驾

后面跟了个省略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