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儿得聊聊一汽奥迪A6L。说真的,每次在路上瞅见新款A6L,我心里都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那滋味,复杂。你说它是台好车吧,那肯定是,闭着眼都知道。可你再咂摸一下,总觉得哪儿不对劲。
这感觉就好像你认识多年的一个老哥们,稳重、靠谱,平时就好喝个茶、盘个串儿。突然有一天,他踩着巴黎世家的老爹鞋,穿着一身FOG,跟你说:“Yo,what's up?” 你第一反应绝对不是“嘿,变潮了”,而是想伸手探探他额头,看看是不是烧糊涂了。
现在的A6L就给我这感觉。
搁在十几二十年前,A6L这车在中国市场那是什么地位?甭跟我提什么宝马奔驰,那时候的A6L,特别是屁股后头带个“V6”或者“2.4”标的,那就是移动的“权威”二字。通体黝黑,油光锃亮,车窗膜深得跟墨汁似的。你永远不知道里面坐的是哪路神仙,但你本能地就会离它远点。那时候的豪华,是一种不怒自威的范儿。
可现在呢?你瞅瞅这前脸,奥迪管这叫“星空点阵”,密密麻麻的镀铬块,恨不得把太阳光掰碎了再反射出去。这哪是星空啊,这简直就是把一整盘亮片给糊脸上了。它就差没在脸上刻八个大字:“看我!我变年轻了!” 这份急于跟过去划清界限的心情,我懂。毕竟现在买车的主力军,都是喝着奶茶、刷着短视频长大的,你再跟他们聊“官车”文化,那不等于对牛弹琴嘛。
行,外观这关算它过了,确实比以前精神多了,没那么“爹味”了。可你一拉开车门,好家伙,矛盾综合体来了。三块屏,不多不少,正好三块。中控两块,仪表一块。熄屏状态下,乌漆嘛黑一片,显得特高级,科技感直接拉满。但只要车一开动,你就会发现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想在开车的时候调个空调,简直就是对自己协调能力和视力的双重考验。
手指头在光滑的屏幕上戳来戳去,跟玩“水果忍者”似的,还得时刻提防别追尾。这时候,我无比怀念我那台破捷达上那个塑料的、旋起来“咔哒”响的空调旋钮。真的,有时候,豪华不是给你多少,而是别给你添乱。奥迪这套内饰,我承认它在设计上赢了,但在人性化上,它输得一塌糊涂。这简直就是设计师的自嗨,压根没考虑过咱们这些凡人开车时的狼狈。
不过,你又不能全盘否定它。当你瘫坐在那张Nappa真皮座椅上,打开座椅按摩,感受着一股股力道从腰间传来时,你又会觉得:“嗯,真香。” 这座椅,软硬适中,包裹性一流,再加上那个宽敞到能让你在后排打滚的后排空间——超过3米的轴距可不是吹的,这是实打实的“老板座”。
这就是一汽奥迪最“鸡贼”的地方。它知道中国消费者心里那点小九九。屏幕可以炫,但空间和座椅绝对不能含糊。因为对于大多数买这车的人来说,车是开给别人看的,更是坐给老板和家人享受的。面子和里子,它都想给你,虽然给的方式有点拧巴。
再聊聊开起来的感受。那台7速双离合变速箱,平顺得像德芙巧克力,丝滑。48V轻混系统嘛,听着高大上,实际开起来……没啥感觉。它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在你等红灯时,发动机熄火再启动的那一下,能稍微体面点,没那么抖。至于省油,别想太多,心理安慰大于实际效果。
最有争议的,还得是那个quattro ultra。说白了,就是个“适时四驱”。平时99%的时间,它就是个前驱车,帮你省点油。只有在系统预判你可能要打滑失控的千分之一秒,才会把动力传到后轮,拉你一把。这事儿吧,你得两头看。对于那些追求纯粹机械感的“德粉”来说,这就是背叛。但对于一个只想在下雪天安全到家的普通人来说,这套系统足够了。奥迪现在是越来越像个精明的商人,而不是偏执的工程师了。
所以你看,这新款A6-L,它浑身都充满了这种拧巴的“精明”。它想讨好年轻人,又舍不得丢掉中年人的市场;它想炫耀科技,又在最基础的人性化上犯迷糊;它想强调运动,但骨子里还是那台四平八稳的行政轿车。
它不再是那个性格鲜明的“老干部”了,变成了一个试图在所有场合都做到八面玲珑的“交际花”。它不一定是你最喜欢的,但你挑不出它什么致命的毛病。这或许就是它能在豪华中大型轿车这个血海市场里,至今还能稳坐钓鱼台的原因吧。只是偶尔,我还是会怀念那个纯粹的、不苟言笑的、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奥迪A6。可惜,那个时代,跟我们的青春一样,回不去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