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万问界恶臭,车主疯狂精洗,元凶竟是一箱烂番茄

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都觉得是段子,但它就这么实实在在地发生了。主角是一辆问界M9,顶配,几十万的座驾,科技与狠活的集大成者,车主“新一”也是个体面人。可就是这么一辆代表着国产新能源最高水平的移动堡垒,在过去好几个月里,总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怪味。

那味道,怎么形容呢?它不像新车的皮革味,也不是香氛系统出了错,更像是什么东西在角落里,悄无声息地、执着地,腐烂、发酵,把它的灵魂渗透进车内的每一寸织物和空气里。车主快被逼疯了,尊严和嗅觉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你想想那个画面:开着一辆路上回头率百分百的旗舰SUV,车窗一摇下来,飘出去的不是成功人士的古龙香水味,而是一股若有若无的厨余垃圾气息。这谁受得了?

几十万问界恶臭,车主疯狂精洗,元凶竟是一箱烂番茄-有驾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除味战争”打响了。什么臭氧消毒、蒸汽清洗、光触媒除甲醛,市面上能找到的最顶级的汽车精洗服务,他试了个遍。每次洗完,香喷喷地开出店门,感觉整个世界都清新了。可要不了两天,那股熟悉的、顽固的“灵魂之味”又会准时回归,仿佛在嘲笑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他甚至开始怀疑人生,是不是问界这车的内饰用料有啥问题?是不是通风管道里钻进去了什么小动物,然后……他不敢再想下去。钱花了一大把,问题悬而未决,朋友坐他的车,都得礼貌地憋着气,这让他的社交生活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转折点来得猝不及防,甚至有点戏剧化。那天,他女友坐车,也是被这股味道熏得不行,但女性的直觉和细致,有时候真的比任何高科技探测仪都管用。她没有像车主那样,一门心思地往“车子本身出问题”这个牛角尖里钻。她开始了一场“地毯式搜索”,从手套箱到座椅缝隙,寸土不让。最后,她的目光锁定在了那个平时几乎被遗忘的角落——那个被无数车评人吹捧为“移动家庭核心”的车载冰箱上。

“你这冰箱,多久没打开了?”她随口一问。

车主愣了一下,是啊,多久了?好像自从提车那天,销售顾问兴高采烈地演示了一番制冷效果后,他就再也没碰过。毕竟,谁会真的在日常通勤的车里,冰上一瓶82年的拉菲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玩意儿的使用频率,可能比天窗的开启次数还要低。

当女友的手搭上冰箱门把手的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股不祥的预感,伴随着“咔哒”一声轻响,变成了扑面而来的现实。一股浓烈到足以让人瞬间窒息的酸腐气味,如同被封印已久的恶魔,咆哮着冲出冰箱。源头,找到了。一箱不知道什么时候放进去的西红柿,经过数月的“恒温发酵”,已经完全超越了我们对“腐烂”这个词的想象,变成了一滩不可名状的、冒着泡的暗红色液体。那画面,堪称生化危机现场。

真相大白,车主哭笑不得。这起荒诞的“悬案”,让一个核心问题浮出了水面:那些被新势力车企们奉为圭臬,被车评大V们吹得天花乱坠的“彩电、冰箱、大沙发”,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而言,到底是真的能提升幸福感的“刚需”,还是一个为了支撑高昂售价而堆砌出来的“伪需求”?

知乎上曾有个高赞回答说:“现代消费主义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能让你花钱,去解决一些你本来没有的问题。”车载冰箱,听起来多酷!你可以在夏日炎炎的堵车途中,随时喝上一口冰镇可乐;你可以在接孩子放学时,递给他一根不会融化的冰淇淋;你甚至可以在自驾游的路上,冷藏从原产地买的新鲜食材。这些场景,在宣传片里看起来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诱人。

可现实呢?现实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用车场景,就是两点一线的通勤。冰箱里空空如也,大彩电从不打开,因为看屏幕会晕车,零重力座椅也只在向朋友炫耀时躺过那么一两次。我们为了那1%可能用到的场景,心甘情愿地支付了100%的成本,不仅是金钱成本,还有像这次事件中一样,意想不到的“维护成本”。那个被遗忘的冰箱,不就像我们为之买单的,许多被遗忘的欲望吗?我们购买的不是功能本身,而是一种“我拥有了高端生活”的想象。

所以,当下次再有销售顾问或评测视频,指着那些琳琅满目的配置,告诉你这能如何改变你的生活时,或许可以先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吗?还是,我只是需要那个“我需要它”的幻觉?那辆问界M9里的怪味是清除了,但萦绕在整个汽车消费市场上空的,关于“需求”与“噱头”的疑问,又该用什么来“精洗”一番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