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了,8月紧凑型轿车销量榜单刚出,我就看了几眼,感觉市场真是翻云覆雨。我记得一同事跟我说:前年速腾卖那么猛,现在能保住第四名,真是硬气。其实我心里也嘀咕,速腾能不能继续这么稳当,还真得打个问号。(这段先按下不表)
先把数据摆一摆:比亚迪秦PLUS8月份卖了3万多辆(样本有限),日产轩逸和大众朗逸都突破2万辆,这体现了什么?老牌车型不光靠情怀撑着,还真有真金白银的实力。速腾排第四,销量也在1.2万左右(体感估算),跟排头几位拉开了不小差距,但稳稳站在前列;思域22名,影豹跌到46,顿时让我想到,这市场风向是不是在变?
我刚想,这么看来,新能源车型应该占了不少便宜。对,榜单前15名里,大概有一半是新能源(不精确,只是大致察觉),这说明用户购买分散化的趋势明显。反倒是传统燃油车那边,像奥迪A3、MG5、UNI-V这些还能卖出4000多台,说明一些细分市场还是有稳定消费群体的。
有趣的是,排名16到50的车型,销量介于1000到5000台之间,数量很密集,说明消费者选择越来越多,品牌差异化和性价比直接挂钩,这跟我们在供应链和研发里的感受挺接近。就像做饭,原料差不多,调料和火候决定口感。在车企里,零部件供应跟饭馆买菜稍微有点像:同样的配料,价格和品质都高低不一,谁能把菜做得好吃点,谁出锅就抢手。
那段时间我和卖车的朋友聊过,问他怎么看速腾和思域的这个跌宕,用户群体转向新能源,年轻人不太买思域老款了,观感老旧,速腾貌似靠口碑撑着。我心想,这估计还有一堆老牌用户情怀在支撑,毕竟新速腾的动力和配置我亲眼见过,确实给人感觉比好多合资品牌都实在。记得他还说过,配置丰富又不至于太复杂,维护成本还可以接受,用户心理就是这个刚好。
稍微更正下,我起先觉得思域下滑应该全是产品老旧导致,但翻翻数据,我发现其实同级车里,像影豹这类卖不好的新能源车型也不少,影响销量的不只是车本身。供应链层面,新能源车型研发成本和供给波动太大了,好比做蛋糕,配方再好,没有面粉和糖也做不成,产出自然稳定不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条去年年底的数据,速腾新款居然能稳居前三名,这让我对它销量的持续性又多了点信心。错了,不能说稳居前三,怎么说也是浮动的,第四名和第五名之间差距没那么大,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变动。这倒让我想起,车市不是谁豪声喊着要卖爆款就一定卖得好,每一步都得看供应链和市场风口。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别的老款燃油车像桑塔纳销量不行了?除非你是老司机,或者刚好住在二线三线城市,选择范围没那么多。其实这背后是汽车行业的品牌竞争愈发激烈,用户口味在变化,供应链和研发又在加快节奏,谁跟不上,谁就掉链子。造车像做鞋,款式不时更新,鞋底不耐磨,砸不出好市场。
这让我忽然想起一个细节,前段时间在修理厂看到一个速腾车主,那位大叔抱怨:买这车动力挺足,就是维护有时麻烦,配件价格不算低。我心理一紧,难道速腾维护成本真比我想象高?然后又琢磨,可能是他对保养认识不够完全,毕竟同价位国产新能源车的后期成本还不一定低。
说到对比,我就想说速腾和思域的实操差别,前者空间宽敞,后者操控更灵活,买菜接送孩子,谁舒服?我觉得速腾占上风,但如果你天天玩漂移,思域可能更合适。你会不会因为这么点差别,在买车时反复犹豫?我朋友在选车时就问过我,怎么选就选那个用起来爽的,速度和空间哪个更重要,这问题一时没法答。
还有个事没讲完(这段先按下不表),市场里那些销量不好的小众新能源车型还真挺多,有些项目好像失了方向,技术追不上,成本又高,谁愿意花钱买雷声大雨点小的?
临场小计算了一下,假如你买速腾,油耗和保养费加起来,一年花费估计在1.2万左右,跟同价燃油车比差距不大,综合成本算得合理,但把新能源车的补贴和电费算进去,你可能得多比比。不能一竿子打死,只是体感估算。
说实话,现在当车主真的累。有时一款车新出,配置满满当当,自己一头雾水,修理工也夹生饭,买家花钱买麻烦,这高级感反而让我有点嫌弃。可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这个钱,难道是别的什么心理魅力?
这些摆在台面上的数据和故事,只是市场某个侧面。你有没有觉得,销量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用户心里其实在和车商博弈,怎么选车才不亏?市场还得靠人和车的匹配度。
最后想问,你觉得速腾还能稳住这个排名多久?又或者新能源车会不会突然爆发,直接改写现在局面?我现在手边还放着一张老速腾的钥匙,摸起来冰凉而有质感,车里那股熟悉的皮质味道,没有任何广告可以复制。这小小细节,或许是最真实的用户承诺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