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统计,全球豪华车销量前三名,除了特斯拉,奔驰、宝马、奥迪基本都在前列。尤其是奔驰,虽然去年跌了点,但依然稳居前三,说明它的影响力还在。而中国市场呢,特别是在电动车普及之后,这个影响力变得更复杂。
我记得朋友小李说过:奔驰就是稳,不炫不躁,用料用得很讲究。但实际上,消费者眼里,这讲究到底能撑起多大的差异化呢?我就琢磨着,奔驰试图做个十项全能运动员,现在看起来有点像全面照顾,但在中国市场,还能兼顾到每个项,真是个难题。
在一线跟销售小哥聊天时,他打趣说:奔驰现在比拼的不再是谁跑得快,而是啥都能做点。这让我觉得它的策略,一点都不单一。盖森那全面均衡也好,强调品牌传承也罢,听上去是稳妥的,但实际操作里,可能会陷入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一忙别的事,就容易忽略消费者最看重的新与快。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表:2024年中国高端新能源市场里,奔驰的市场份额估算只有3%-4%(体感,数据来源有限)。对比比亚迪、蔚来,它们则都在15%以上。差在哪?动力、快充、智能体验,哪个不是消费者秒钟在意的点。奔驰的产品线慢了半拍——GLC车款要到哈,2026年国产上线。这还不算太差,问题是市场变化快,消费者要得快,来得更快。
我试着想过,制造出一台车,从零到上市的时间表大概像做一顿饭。原料采购、零部件拼搭、品质检验……每一个环节都得不出错。在变化这么快的市场里,这做饭时间偏长了点,不能太长,否则就变成买菜还得排队,菜又凉了。
还记得有个销售说:我们客户尤其喜欢智能配置,但奔驰有的车里,那屏有点像早期的PPT,内容丰富,但用起来没那么顺。这也让我反思,传统品牌传承优点固然是优势,但在中国,年轻人对智能感官的敏感度远超想象,是不是还得靠新技术、新玩法来弥补?我不细想过的是,奔驰是不是低估了年轻人的只看外表、喜欢新鲜的心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是的,S级的豪华感还在,但手机APP、智能座舱那些新科技,虽然都不错,但如果操作不够顺,年轻用户会不会觉得高端但不智能呢?——这段先按下不表。
再举个例子,比如我身边一些渠道朋友说,客户最关心电耗。算下来,续航150公里油耗成本大概在7块钱/百公里(心算,7元/升,油耗10升/百公里)。这个其实不算低,但比起燃油车省大半,核心还是充电便捷。而这便捷背后,还是得看布局——快充站多不多、接口是不是统一、充电速度怎样……这就像你手机充电,要找插座、充电线接得顺手,不能等半天。
我还记得一位修理工说的:奔驰现在的车,技术先进,但维修复杂得跟当年装个电脑差不多。他啧啧叹气:特别是在中国,标准配件和售后支持,差距还挺大。这是不是个隐藏的软肋?技术再牛也得有道场操练,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我对奔驰的全能运动员战略其实也有点犹豫。何况十项全能在足球场上还行,汽车上真要追求啥都能点,未必是好事。每个项都得投入、都得精细打磨,最后可能反而变成没有一项做得特别出色。
反过来看,品牌传承和全方位价值不是没有用。在中国,很多老客户还是喜欢这种老板的味道。但年轻市场,变了,年轻人更喜欢个性化、科技感。他们喜欢一个酷点,一个惊喜。
我心里总在想,奔驰要套路快点。所以,我在想,是不是还得出现新玩法?比如那个AI助手能不能再智能一点?还是说,把产品设计稍微年轻化点,比现在略保守的风格更合市场?不然,等到2026年,整个竞争环境变得更加激烈,奔驰再慢一拍,就变成追赶者。
说到这我突然想:可能我低估了他们的研发实力。毕竟,作为一个成立百年的老牌,背后的人脉、资源都很丰富。只是不知道,这一切是不是都还能玩转中国市场的快节奏。这算是一种猜测(这段我没细想过,也许资讯早就告诉我答案了?),也说不准。
真正让汽车动起来的,还是那点小细节。那天我在路上看到一辆奔驰新电车,轮圈特别的黑,配色低调但有点张扬。一瞧它在路上缓缓驶过,心里还在琢磨:未来的车,会不会更像是个移动的智能物品?
我不知道下一步,奔驰会怎么应对变得更快、更创新的挑战。20年前,豪华车还讲豪、贵、稀。如今,能不够智能,体验不好,就会被快速边缘化。这算不算一个新规律?反正我挺好奇,以后能不能看到一辆车,它即使外形普通,内里满载新科技,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
满脑子都是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