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不造车,却在重新定义车,9字暗号隐藏什么大棋?

最近,汽车圈里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让大伙儿都跟猜谜语似的。

事情是这么开始的:10月17号那天,一个叫“智界”的汽车品牌的产品总监,在网上就发了一个数字,“9”。

没了,就这么一个光秃秃的数字,啥解释也没有。

可他配的图,信息量就太大了。

华为不造车,却在重新定义车,9字暗号隐藏什么大棋?-有驾

照片里,奇瑞汽车的大老板尹同跃,和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俩人正坐在一块儿聊天呢,地点就在深圳。

这一下子,大家心里都明白了,这绝对不是一次普通的商业会面。

虽然没人正式宣布要发新车,但这个“9”字和这张合影,就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可不小。

这背后,是华为在汽车领域下的一盘大棋。

咱们普通老百姓可能觉得奇怪,华为不是天天喊着“不造车”吗?

怎么又跟奇瑞的老总凑到一块儿了?

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其实,华为这句“不造车”得好好琢磨琢磨。

它确实不自己建工厂、开生产线去造一个印着华为LOGO的汽车,但它现在做的事情,比单纯造一辆车的影响要深远得多。

可以说,华为正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定义”未来的汽车应该是什么样。

要理解这事儿,咱们得先看看华为在汽车业务上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最开始的时候,华为的角色很简单,就是个零件供应商。

就像咱们家里装修,你去建材市场买个水龙头、买个灯泡一样。

那时候的汽车厂需要什么,华为就提供什么,比如车载的通信模块、一块中控屏幕或者一些芯片。

这个阶段,华为参与得不深,车子最终怎么样,还得看汽车厂自己的本事。

后来,华为觉得这么干不过瘾,就搞了个“华为Inside”模式,简称HI模式。

这个模式下,华为就不光是卖零件了,而是把自家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这些核心技术,打包成一个整体解决方案,深度地装到合作车企的车里去。

比如之前跟北汽合作的极狐阿尔法S,车屁股上就贴着一个“HI”的标志,告诉你这车有华为的技术。

但这模式也有个问题,就是虽然技术是华为的,但车子的设计、品牌、销售,主导权还是在车企手里。

华为就像个特别厉害的技术顾问,话语权还是不够大,市场反响也一直没达到预期的火爆程度。

华为不造车,却在重新定义车,9字暗号隐藏什么大棋?-有驾

真正让华为在汽车圈一战成名的,是现在的“鸿蒙智行”模式,也就是以前大家常说的智选车模式。

跟赛力斯合作的“问界”系列,就是这个模式下的第一个爆款。

你看看现在满大街跑的问界M7,还有那个卖得特别贵的问界M9,销量好得惊人,就知道这个模式有多成功了。

在这个模式里,华为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它不再是个配角,而是成了总导演。

一辆车从最开始怎么设计、用什么技术、外观内饰长什么样,到后来怎么宣传、怎么卖、在哪儿卖,几乎都是华为说了算。

而像赛力斯这样的合作伙伴,就更专注于他们最擅长的部分——把车子高质量地生产出来,管好供应链。

所以你看,很多人买问界,其实就是冲着“华为”这两个字去的。

这次跟奇瑞合作的“智界”,就是华为把“鸿蒙智行”这个成功模式,复制并且升级到了一个新的合作伙伴身上。

如果说问界是华为和赛力斯一起打造的样板间,那智界就是华为想告诉所有人:这个样板间的设计图纸,我可以给任何有实力的施工队,咱们一起盖更多的好房子。

为了干成这件事,华为是真下了血本。

据说投入了上百亿的资金,组建了超过五千人的研发团队。

即将推出的智界R7和S7这两款新车,从里到外都将是纯正的“华为味儿”。

从车里的鸿蒙操作系统,到智能驾驶系统,再到底层的电路架构,全都是华为自己说了算。

奇瑞的角色,就是把它变成一辆能开上路的、质量可靠的实体车。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华为费这么大劲,几乎把造车除了“拧螺丝”之外的所有活儿都干了,为啥还坚持说自己不造车呢?

这其实是华为非常高明的一点。

你看小米的雷军,人家是直接自己建工厂,从头到尾都自己干,这是条非常勇敢的路,但也是风险极高、投入极大的路。

华为选择了另一条路,它要做的是赋能者,是平台。

华为看得很清楚,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上半场比的是电池、电机,这叫电动化;下半场比的,是谁的车更聪明,更像一个懂你的智能伙伴,这叫智能化。

华为不造车,却在重新定义车,9字暗号隐藏什么大棋?-有驾

而智能化的核心是什么?

就是车里的那套软件系统,那个“大脑”。

这恰恰是华为最擅长的领域。

打个比方,我们现在用手机,有苹果手机,有各种安卓手机。

我们关心的其实是iOS系统和安卓系统好不好用,上面的APP多不多,而不是关心这手机是哪个代工厂生产的。

华为想做的,就是成为汽车领域的“iOS”和“安卓”。

它不生产那个铁壳子,但它要提供那个最有价值的“灵魂”——操作系统。

谁掌握了操作系统,谁就掌握了用户,掌握了数据,掌握了未来软件升级和服务的入口。

你想想,你在车里每一次语音控制,每一次导航,背后产生的数据都是巨大的财富。

这个生意,可比单纯卖一辆车的利润空间大多了。

有数据统计,光是今年第三季度,搭载华为鸿蒙车机系统的汽车,装车量就超过了六百万台,一下子成了全球第一。

这个数字背后,就是华为这套“联盟”策略的成功。

它通过“鸿蒙智行”这个平台,把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这些车企团结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华为技术舰队”,去市场上竞争。

当然,华为这么强势地介入,也让整个汽车行业悄然分成了两大阵营。

一边是像比亚迪、蔚来、理想这样的企业,它们坚持要把软件系统这个“灵魂”掌握在自己手里。

因为它们很清楚,如果把这个核心交给了华为,那自己以后很可能就会慢慢变成一个没有太多话语权的“代工厂”,只能赚点辛苦的制造费。

所以它们不惜投入重金,也要自己研发智能系统。

而另一边,就是选择和华为合作的伙伴们,它们看中的是华为强大的技术实力、品牌号召力和现成的销售渠道。

对于它们来说,跟华为合作,是让自己快速在智能化浪潮中站稳脚跟的一条捷径。

所以,回过头来看那个神秘的数字“9”,它具体代表的是9月发布,还是别的什么意思,其实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它更像是一个信号,一个宣言,标志着华为在汽车领域的角色,正式从一个技术供应商,变成了一个手握方向盘的“定义者”。

它虽然没有亲自下场造车,但它正在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未来汽车应该怎么思考、怎么和人交流。

这场关于未来汽车“灵魂”归属的竞争,已经拉开了大幕。

谁能抓住车里每一次的人机交互,谁能定义好这个智能空间,谁就能在下一轮的竞争中占据绝对的主动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