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吉利沃尔沃,极星汽车(Polestar)的出身,简直就是“车圈顶级富二代”。
大家都指望着它能跟特斯拉掰掰手腕。
谁能想到,现实一巴掌扇过来,又响又亮。
今年上半年,它在国内就卖了69辆车。
到了6月份,更是只卖了6辆。这哪是卖车,这是在凑个吉利数吗?
业务停摆,亏损却没停。净亏损高达11.93亿美元,钱烧得比车跑得快多了。
八年前,它顶着百万豪车的光环登场,何等风光。
八年后,它在中国市场几乎人间蒸发。
连吉利掌门人李书福都忍不住吐槽,极星这牌子,现在连个负面新闻都懒得找它。
一手天胡好牌,怎么就打到了彻底崩盘的境地?
卖一辆亏三十万,做慈善呢?
先看一串数字,看得人心惊肉跳。
从2020年到2024年,短短四年,极星累计亏了超过51亿美元。
光是2024年一年,就烧掉了20亿美金。
更吓人的是,去年它在全球也就卖了4.49万台车。
这相当于每卖出去一辆车,公司就得亏掉4万多美元。
换成人民币,就是三十多万。
这根本不是在卖车,这是开着印钞机往外撒钱。
家底再厚,也经不起这么个玩法。
财务报表更是直接判了“死缓”。
到2024年底,极星总资产40亿,总负债却快74亿。
早就资不抵债,在泥潭里越陷越深了。
要知道,新能源车企亏钱不稀奇,但亏得这么离谱的,实属罕见。
行业平均亏损率大概15%,极星这数据,简直是匪夷所思。
每交一辆车,自己还得从兜里掏三十多万补窟窿。
这种商业模式,神仙也救不活。
高端低端来回跳,自己都懵了
极星摔得这么惨,病根就在“定位”上。
从品牌到产品,再到市场,完全是一锅粥。
乱到什么程度?看看它那几款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车就知道了。
故事开头,极星的剧本是当超豪华玩家。
2017年,首款车混动GT轿跑极星1亮相。
欧洲卖15.5万欧,美国卖15.5万刀,到了中国,直接干到145万人民币。
当时最贵的特斯拉ModelX,也才135万。
极星1上来就加价10万,把“最贵新能源车”的标签贴自己脑门上。
全球一年就产500辆,把饥饿营销那套学了个十成十。
听起来是不是挺高明?对标老大抬高身价,限量制造稀缺。
可市场不吃这套,消费者用脚投票。
大家普遍觉得,这价格虚高得离谱,一个新牌子根本撑不起来。
最后这车到底卖了多少,成了个谜。
官方从没公布过,但那每年500辆的指标,大概率是没完成。
2021年,极星1草草停产,生命周期短得可怜。
第一次试水失败,极星立马掉头。
2020年,纯电轿跑极星2上市,价格砍到二三十万。
这次它盯上了当时火得发紫的特斯拉Model3。
结果,转型又转出了大问题。
新车刚上市,车主就爆料,车开在路上会突然断电,吓出一身冷汗。
迫于压力,极星紧急召回了2000辆车。
新车刚卖就召回,脸都丢尽了。
谁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后面几年,极星2的召回通知就没停过,比系统升级还勤快。
有统计说,它的召回率比行业平均高了整整3倍。
销量自然也是一塌糊涂。
上市三年,累计销量不到10万。
而它的对手Model3,光2021年一年就卖了50万辆。
这时候再说“对标Model3”,自己人听了都想笑。
两次失败,极星彻底乱了阵脚。
轿跑不行,那就搞SUV。
于是,70万的极星3和30万的极星4又出来了。
最让人看不懂的是,折腾了一大圈,还在图纸上的极星5和极星6,居然又计划改回轿跑和超跑。
极星6甚至想重回百万豪车俱乐部。
一个新品牌,最怕的就是定位模糊。
极星这种在超跑到低端之间反复横跳的“骚操作”,就是在消耗自己本就不多的品牌价值。
总部太远,管不了中国的事
产品定位一塌糊涂,市场和管理更是灾难。
它一开始就想做“全球品牌”,中美欧三个市场一起抓。
结果步子太大,扯着了蛋。
除了在欧洲老家还有点声音,在中美这两个最大的市场,几乎没人认识它。
中国市场,内卷都卷冒烟了。
新车比手机还多,价格战从年头打到年尾。
极星这种定价高、产品力又平平的“外来和尚”,根本活不下去。
上半年卖69辆,就是最好的答案。
卖这么差,一个重要原因,是极星的中国团队根本没决定权。
就是个瑞典总部的传声筒。
有员工说,开会得等瑞典那边凌晨上班,等总部回复,中国的市场早变天了。
在中国建工厂,有些建材居然还要从瑞典运过来,又慢又贵。
总部不放权,中国团队自己也乱。
八年换了7个CEO,平均一个干不到一年。
人走马灯似的换,谁还能搞什么长期规划?
再看美国市场,那边对中国产的电动车加征100%的关税。
极星为了绕开,只能去美国建厂。
这么一来,又失去了中国成熟供应链的成本优势,日子同样不好过。
全球建了6个工厂,一年销量却不到5万。
平均一个厂一年就几千辆订单,这种“大投入、低产出”的模式,不亏钱才怪。
结语
眼看这个“儿子”越来越拉胯,亲爹沃尔沃也失去了耐心。
2024年,沃尔沃把大部分股权甩给了吉利,把这个烫手山芋丢了出去。
吉利为了保住这个面向欧美的窗口,明知是无底洞,也只能硬着头皮接盘。
前不久,李书福又给极星注了2亿美金。
这笔钱,说白了就是“续命费”,让它别马上倒下。
靠着吉利输血,极星或许还能再撑一阵子。
但一个靠母公司救济过日子的品牌,终究没有未来。
事实证明,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从来就没有谁能靠家底躺赢。
特斯拉的崛起,靠的是技术创新;比亚迪的成功,靠的是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
极星的困境,给所有造车新势力提了个醒:不管后台多硬,清晰的定位、过硬的产品和高效的管理,才是活下去的关键。
极星的这段经历,就是行业的一面镜子,照出了浮华背后的残酷真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