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固态电池跑1200公里,宁德时代却放话两年量产,谁在画饼?

当一辆奔驰EQS原型车搭载固态电池横穿欧洲三国,续航突破1200公里,抵达终点时还剩137公里电量的新闻刷屏时,整个新能源行业仿佛被投下一枚深水炸弹。

奔驰固态电池跑1200公里,宁德时代却放话两年量产,谁在画饼?-有驾

奔驰高调宣布这是“颠覆性突破”,电池能量密度高达450Wh/kg,比主流锂电池提升25%。 与此同时,丰田将固态电池量产时间从2026年推迟到2030年,而宁德时代却宣称两年内实现量产。 这场固态电池的竞赛,究竟是技术突破还是营销噱头?

奔驰的1200公里:真实突破还是精心策划的“秀”?

奔驰固态电池跑1200公里,宁德时代却放话两年量产,谁在画饼?-有驾

奔驰的测试车从德国出发,历经丹麦、瑞典,应对风雪和复杂路况,最终续航定格在1205公里。 这块固态电池由美国Factorial Energy提供电芯,奔驰F1技术团队参与设计,甚至配备了气动执行器以应对充放电时的体积变化。

然而,测试中也暴露了短板:在零下10℃环境下,快充功率从350kW降至280kW,缩水20%。 关键的是,这块电池仍是原型产品,离量产还有距离。 奔驰计划“年内投入市场”,而同期中国企业的量产时间表已逼近2026年。

固态电池的“理想与现实”:能量密度VS低温短板

固态电池的优势显而易见:能量密度提升25%、彻底解决液态电解质易燃问题、循环寿命更长。 低温性能衰减、界面阻抗高、成本飙升(硫化物电解质价格是液态的50倍)仍是产业化拦路虎。

奔驰固态电池跑1200公里,宁德时代却放话两年量产,谁在画饼?-有驾

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第一代全固态电池需攻克硫化物电解质与高镍正极的匹配问题,目标2027年实现400Wh/kg能量密度。 而奔驰的测试虽展示了潜力,却未解决全气候适配的难题。

中国阵营:专利占全球36.7%,量产时间表反超欧美

根据公开数据,中国在全球固态电池专利申请中占比36.7%,过去5年年均增速超20%。 宁德时代千余人研发团队已布局量产路线,国轩高科的“金石”电池良品率稳定在90%。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广汽等车企已启动固态电池产业化验证,广汽计划2026年搭载昊铂车型。 与丰田的反复推迟相比,中国企业的进度表更具确定性。

产业化瓶颈:谁先跨过“成本”和“工艺”两道坎?

奔驰固态电池跑1200公里,宁德时代却放话两年量产,谁在画饼?-有驾

全固态电池的产业链尚未成熟:硫化物电解质成本高达每吨1000万元,且需重建生产工艺体系。 中科院青岛能源所通过“刚柔并济”电解质设计,将固态电池循环次数提升至3000次以上,规模化生产仍需解决材料一致性和设备兼容性。 相比之下,奔驰与Factorial Energy的合作仍停留在技术验证阶段,尚未公布供应链建设计划。

全球格局:中国靠产业链,欧美靠单点突破

中国固态电池的加速得益于完整的锂电产业链和政策支持。 例如,湖南省联合企业组建固态电池联盟,推动从材料到装备的全生态布局。

而欧美企业更依赖技术合作,如奔驰借力F1团队优化电池结构。 单点突破难以撼动中国在产能和成本控制上的优势,正如国产盾构机从进口7亿二手设备到占领全球70%市场的逆袭,固态电池的竞争本质是产业链效率的比拼。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