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季度,理想汽车交出了一份出人意料的财报:总收入273.6亿元,同比下降36.2%;净亏损6.24亿元,由去年同期的盈利状态转为亏损。这是理想自上市以来罕见的季度亏损,也是同期头部新势力中唯一营收下滑的企业。市场一度哗然。但细看财报,亏损并非源于经营恶化,而是为一次重大召回买单——10月31日,理想主动召回11,411辆2024款理想MEGA,相关成本约11.12亿元被计入当季损益。
若剔除召回影响,理想当季毛利率仍达20.4%,接近历史高位。这说明,理想的问题不在盈利能力,而在转型过程中的风险暴露。真正值得追问的是:为何一款定位高端的旗舰车型会因冷却液问题引发召回?这场风波背后,是偶然的技术疏漏,还是理想从增程向纯电转型过程中组织与战略调整的必然阵痛?
过去几年,理想凭借增程式电动车精准切入家庭用户市场,避开与特斯拉、比亚迪的正面竞争,一度成为新势力领头羊。但到了2025年,行业格局已彻底改变。数据显示,2025年1-10月,纯电车型在新能源汽车中的销量占比达62%,而增程式占比已从2024年的近20%一路下滑至9%。上海等一线城市取消增程车绿牌资格,更让这一技术路线失去关键政策红利。与此同时,充电网络快速扩张,用户对续航焦虑大幅缓解,“增程只是过渡”的共识逐渐形成。
理想必须转身。2025年,公司推出i6、i8两款纯电SUV,完成“增程+纯电”双线布局。然而,转型并非简单推出新车。此前理想全面效仿华为的PBC绩效管理模式,强调强目标、强考核,虽提升了执行力,却也导致部门协同僵化、创新响应迟缓。面对纯电时代更快的产品迭代与更复杂的软硬件整合,这套体系开始显现出不适应。公司已悄然放弃PBC,回归OKR管理,试图重建敏捷组织。
外部竞争压力同样巨大。2025年第三季度,零跑交付超18万辆,小鹏超12万辆,蔚来也突破10万辆,而理想仅交付9.3万辆,同比下滑39%。其纯电车型i6、i8订单虽超10万,但实际月销量远未达预期。相比之下,零跑以8.98万元起的B01“卷”出销量,小鹏用12.98万元的MONA M03抢占年轻市场,蔚来则靠17.99万元起的乐道L90打开规模空间。理想i6起售价23.98万元,虽标配空气悬架、720km续航等高配,但定价策略更偏向高端家庭用户,难以在价格敏感市场快速放量。
更关键的是,MEGA起火事件暴露出技术管理的新挑战。尽管官方尚未公布最终调查报告,但初步结论指向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导致冷却系统铝板腐蚀渗漏,进而可能引发动力电池热失控。理想否认电芯本身存在缺陷,但承认系统级材料选型存在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召回需更换整块动力电池,远超一般冷却系统维修范围,引发外界对其设计冗余与成本控制的质疑。车主还反映事故中后排电动门未能及时开启,暴露出电控系统在极端情况下的应急设计短板。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这场风波最直接的影响是信心波动。尽管理想拥有989亿元现金储备,为行业最高,短期内无生存之忧,但品牌形象正经历考验。尤其是MEGA作为50万元以上纯电MPV销量冠军,本是理想冲击高端的标杆之作,如今却成为争议焦点。用户开始重新评估:理想的“豪华舒适”标签是否足以支撑其高溢价?在智能化、安全性等核心维度,理想能否与小鹏的AI智驾、蔚来的一体化服务相抗衡?
面对挑战,理想并未放缓投入。第三季度研发费用达30亿元,全年预计超120亿元,其中过半投向AI领域,重点布局VLA大模型与具身智能,试图在未来十年构建技术护城河。公司预计2026年初产能将随电池双供应商模式落地而改善,纯电车型交付有望提速。但市场不会无限等待。接下来几个季度,理想必须用稳定的品控、清晰的技术路线和可感知的智能体验,赢回用户信任。
展望未来,理想的战略方向明确:以增程基本盘支撑现金流,以纯电开拓增长空间,以AI定义长期价值。但这条路径充满不确定性。新能源汽车已进入“淘汰赛”阶段,单一优势不再足够。理想能否在组织重构中重获敏捷?能否在高端纯电市场站稳脚跟?这些问题,将决定它究竟是成功转型的典范,还是被时代甩下的前浪。眼下亏损只是表象,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