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军:10月小米汽车交付量持续超过4万台,销量和盈利双突破证明了产品力与产能的快速提升,跨界也能在激烈市场中站稳脚跟
你知道吗?去年我在工厂门口碰到个销售,聊起新车,说:这次上线肯定要亏一两年。其实我心里知道,单纯靠价格战,早晚吃不消。结果呢,今年10月,小米汽车的交付突破了4万台,这数字让我有点震惊。你别小看这4万台,尤其是小米从零起步,比起那些年历经多年才达到高产能的车型,差距像是天壤之别。
是不是有人会觉得,就4万台嘛,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我知道,每一台都是艰辛的累积。这背后,有什么?能量帯产能、渠道拓展、品质提升……你去年还有人在嘲笑说小米是PPT造车,说跨界不懂行。结果,改变得太快了。你要是觉得搞跨界用点资金、广告,搞几款外观好看点的车就行就大错特错。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原来SU7和YU7的售价在20万到25万区间,明显瞄准中高端市场。你说,这种价位的车,销量出来,不是靠低价撬市场,而是真实的产品硬实力。你们看官网数据,SU7还拿下了10月新势力轿车销量第一,然后是20万以上轿车的销量第一。这意味着啥?在这些传统老牌的车企里,像蔚来、小鹏、理想,都是自己几个细分市场里打仗,竞争激烈。而小米,能在这个区间突围,说明产品真能打。
我认识的小米内部人士说,产能的提升,才是关键。去年,很多订车的人都吐槽,等半天才能拿到车。交付周期已经比原来缩了快两个半月。这还得拜北京工厂双班确保产线动得如飞、全国门店的铺设。你知道吗?到今年10月,小米的门店数已从去年一个月几家,扩到125个城市424家店。售后网点也扩展到了140个城市。渠道铺得越广,销量自然就稳。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但你问我,盈利——哎,别说我不告诉你。以前总有人说新能源车企卖一辆亏一辆,听得我都要吐了。结果,小米汽车第三季度居然预计盈利7到10亿,这可是比雷军自己说的第四季度盈利还提前了一个季度。你咋看?我觉得,原因挺明显的。一方面,26.4%的毛利率,远超特斯拉的16.2%,甚至比自己手机还高。
按每辆车25万车价算,毛利大概有6.7万。你想,行业里能有这个水平的,少之又少。这让我觉得,小米真的做对了研发投入,专注于高毛利模型。你知道不?这利润空间,让他们有底气,敢于在价格和品质上都狠一点。
肯定也有人挑出来说:车少,车型少,竞争劣势。我倒不完全这么觉得。短期看,车型单一确实限制了市场弹性。你比如YU7,交付周期虽然缩短,但部分配置还得等36到48周,迅速用车的用户难免会失望。一看就知道,供应链还得调优。
你有没有想过,小米要是多出几款车,竞争力会不会更强?但另一方面,能在这短时间内取得销量、利润、口碑三赢,已经很厉害了。不然也不会有人说:雷军当年押上全部声誉,也不是闹着玩的。说得直白一些,小米能用4万+的月交付和超7亿的季度利润来打脸那些质疑者,我觉得,最关键还是他们把产品搞聚了。
我猜测——没细想过,或许雷军早就有个长远打法。拼的不是速度,而是积累的深度。通过后续持续升级和产能提高,未来真有希望在中高端细分市场里站稳脚跟。
哎,你说,假如系列车型多了,盈利是不是能更稳定?还是说,短期内保持单车型的专注更有优势?这事,真得打个问号。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但不能否认的,是市场的变化让我这个吃瓜群众都觉得大开眼界。你想想,年初那些质疑的声音,现在都变成了旁边振作的掌声。汽车行业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没人能一蹴而就。
你觉得,未来小米除了继续扩充产能、渠道,还会在哪些方面做文章?它会不会试着推出更丰富的产品线,或者在车联网、智能化方面发力?这些都很值得期待。毕竟,行业不等人,没有永远的领先,也没有永远的第一。
有件事情我在想。我们对新势力这个标签的理解,可能还太片面。车不是拼颜值和价格的终端商品,它还涉及到用户的使用感,以及售后体验。你信不信,下一步消费者最关心的,又会是谁的服务更快、更贴心?
但愿不只是敲定出货量这件事能持续,真正让用户满意的体验,也能跟上。这盘棋,还真没有结束。你看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