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街头,一辆挂着MG标志的电动跑车呼啸过。
路人不会想到,这个他们眼中的“英国品牌”,其实是上汽集团的中国制造。
2024年它在欧洲卖了24万辆车,相当于比亚迪的5倍,还登顶了“英国最畅销国产车”宝座。
名爵的“文化通行证”
1924年,英国牛津诞生了一辆挂着MG标志的敞篷跑车。
它曾是查尔斯国王的成年礼,也是猫王和007的座驾,甚至被大英百科全书定义为“跑车”的代名词。
这段历史,成了名爵征服欧洲的隐形武器。
当上汽集团2007年重启这个品牌时,欧洲消费者根本不知道它已易主中国。
在伯明翰长桥的老工厂里,工人们仍组装着MG车型,车尾贴着“Made in the UK”标签。
去年赞助古德伍德速度节时,名爵展台与阿斯顿·马丁并肩立,英国车迷举着“Welcome Home MG”的标语狂欢。
这种认知偏差精确到数据:78%的英国消费者仍以为名爵是本土品牌。
当比亚迪和蔚来苦于解释“中国制造”时,名爵只需在广告里放一张伊丽莎白女王与MG跑车的复古合影。
砍向欧洲车企的致命一击
大众4S店里,销售指着ID.3的价签摇头:“这车要4万欧元,但隔壁名爵的MG4只要2.5万。 ”
1万欧元的差价,足以让德国工程师倒吸一口凉气。
名爵的定价策略像一套组合拳。
MG ZS纯电版在西班牙补贴后仅2.4万欧元,比ID.4便宜4000欧;混动版HS在英国卖2.48万英镑,刚好卡在政府补贴门槛内。
就连英国《Top Gear》都感叹:“名爵重新定义了电动车的性价比上限。 ”
背后的成本控制堪称教科书级别。
郑州工厂用99.9%自动化率生产车身,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比欧洲便宜18%。
当欧盟车企为供应链焦头烂额时,名爵的零件正从上海港源源不断运往英国长桥工厂组装。
双线狙击欧洲软肋
2024年的欧洲车市出现诡异场景:北欧展厅里MG4电动车排成长队,南欧街头却跑着燃油版MG ZS。
这种“地域特供”策略,让名爵吃透了欧洲市场的割裂需求。
数据揭示得更残酷。
在英国,名爵的燃油SUV双子星HS+ZS半年卖爆9万辆,硬生生把本土品牌沃克斯豪尔挤出前十。
在电动车赛道,MG4以WLTP续航450公里、150kW快充的性能,把特斯拉Model Y拉下英国销冠宝座。
欧洲车企的软肋被精准击中。
大众ID.3订单要等三个月,名爵却承诺“一周提车”;雷诺混动车保费高昂,名爵联合当地保险公司推出定制车险,价格比德系车低30%。
把4S店开到邻居家门口
德国杜塞尔多夫郊区,一家名爵售后中心正在安装招牌。
这是它在欧洲的第1200个服务网点,90%用户能在30分钟车程内找到维修点。
比亚迪同期在欧洲只有不到200个网点。
渠道下沉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法国农民在波尔多小镇买到MG4现车,意大利学生在米兰地铁看到MG Cyberster的巨幅广告。
当其他中国品牌依赖经销商时,名爵已在英国建立研发中心,针对雨雾天气调整车灯透光率,为苏格兰高地优化悬架。
最狠一招藏在售后条款里。
名爵在欧洲提供“终身三电质保”,哪怕二手车转卖五次仍有效。
一位英国车主在论坛写道:“修车时技师带着咖啡上门取车,这服务奔驰都没给过。 ”
挨了最毒的打,站着赚了钱
2024年6月,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名单引发哗然。
比亚迪税率20%,吉利17.4%,上汽名爵独吞38.1%,全行业最高。
“为什么我们最惨? 因为在欧洲卖得最多。 ”上汽高管俞经民在发布会苦笑。
高关税阴影下,名爵的应对简单粗暴。
燃油车和混动车占比提升至60%,HS插混版在英国逆势增长21%。
当大众ID.4降价10%求生时,名爵反把Cyberster纯电跑车推进德国展厅,定价7万欧元对标保时捷。
利润表揭开更残酷的现实。
名爵在欧洲单车均价仅2.3万英镑,利润率4.5%,不到行业均值8%的六成。
“国内定价根本不赚钱,全靠海外输血。 ”俞经民指着国内10.39万起售的MG ES5坦言。
伦敦街头的“攻心计”
伦敦金融城白领马克发现,他的MG4能查询实时停车位,语音系统听得懂苏格兰口音。
这些细节来自名爵英国团队的暗战:他们分析过1000份欧洲充电站评价,发现“找车位”是最大痛点。
文化攻防战早已超越产品本身。
名爵赞助的足球俱乐部遍布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用户收到“MG历史徽章盲盒”,集齐三枚可换定制车衣。
当比亚迪宣传刀片电池技术时,名爵在TVC广告里放了一辆沾满泥浆的MG4,文案写着:“平凡? 绝不妥协。 ”
英国计划2030年禁售燃油车,名爵立即推出覆盖纯电、插混、燃油的全系车型;德国削减电动车补贴,MG4改推长续航低价版。
“他们总比政策快半步。 ”一位大众经销商经理在行业会议吐槽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