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媒体实测小米YU7性能续航

三大汽车媒体实测小米YU7性能与续航结果出炉

小米YU7单圈尾速飙到221.62km/h,圈速2分18秒66——这个数据一出来,我第一反应是:这真是一台“工程师造的车”?要知道,这可是一台定位家用的中大型纯电SUV,不是赛道特化GT。但媒体A在天际V1国际赛道的实测数据,确实狠狠打了“家用=平庸”的脸。更让我意外的是,同款车型低配版圈速居然差了13秒多。这背后,到底是轮胎的锅,还是配置的差距被彻底放大?今天,咱们就来深扒三大媒体对小米YU7的实测数据,看看这台“雷总亲自调校”的车,到底硬在哪。

一、性能:轮胎,才是隐藏的“性能刺客”?

先说媒体A的赛道测试。小米YU7顶配在4.29km的天际V1赛道跑出2分18秒66的圈速,尾速高达221.62km/h。这个成绩什么水平?对比一下:保时捷Macan Turbo圈速约2分20秒,Model Y Performance在纽北约2分28秒。虽然赛道不同不能直接比,但能跑进2分20秒内,已经说明YU7的底盘调校和动力输出非常激进。

但真正让我坐不住的是低配版的成绩:2分31秒92,尾速直接掉到180.42km/h。差了13秒多,尾速差了40km/h——这已经不是“动力弱一点”的问题了。

关键差异在哪?轮胎。

顶配用的是米其林PILOT SPORT EV(前245/45 R21,后275/40 R21),这是专为电动车优化的高性能胎,抓地力强、滚阻低,尤其适合高扭矩输出场景。而低配用的是韩泰iON evo SUV(前/后245/55 R19),主打低滚阻和舒适性,牺牲了极限抓地力。

我试过类似搭配的车,一脚电门下去,低配版直接“打滑保护”介入,动力被限制,弯道支撑也软绵绵。而顶配版就像穿了钉鞋的短跑运动员,踩油门就有回应。说白了,低配版不是车不行,是轮胎拖了后腿。 这也提醒各位车友:买电动车,别只看电机参数,轮胎规格和品牌,才是影响驾驶质感的“隐形天花板”。

二、续航:实测达成率超93%,藏电还有20km?

再看媒体B和C的续航测试,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真实续航”。

媒体B测试的是标准版YU7,电池96.3kWh,CLTC标称835km,实测784km,达成率93.9%。这数据什么概念?目前行业平均续航达成率在70%-80%之间,能上90%的都是“优等生”。更夸张的是,它在电量显示0%后,居然还能跑20km左右——这就是所谓的“藏电”策略,为用户留出找桩缓冲区,非常人性化。

测试条件也很贴近现实:两人乘坐,空调24℃自动,能量回收50%,高速和城市各占一半。高速电耗14.2kWh/100km,城市10.8kWh/100km。说明YU7在城市通勤中效率极高,高速能耗控制也相当不错。

而媒体C测试的Max版,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CLTC 760km,实测682km,达成率92.6%;另一台835km版本实测756km,达成率同样93.9%。注意,这次测试条件更严苛:三人乘坐、北京五环日常通勤、最节能模式、动能回收拉满。在这种“极限省电”状态下还能跑出93%以上的达成率,说明YU7的电控系统和热管理非常成熟。

为什么YU7续航这么准?

我琢磨了一下,可能有三个原因:

电池管理精准:不虚标,CLTC标多少,实际就能跑出多少,用户心里有底;

低滚阻轮胎+优化风阻:韩泰iON evo SUV本身就是为电动车设计的低滚阻胎,配合YU7本身流线造型(估计风阻系数在0.25Cd左右),高速能耗自然低;

三大媒体实测小米YU7性能续航-有驾

智能能量回收策略:50%或“最高”回收档位下,松电门就有明显拖拽感,但不突兀,既能回收电量,又不影响舒适性。

这点特别适合城市通勤党——频繁启停时,系统自动帮你“充电”,电耗自然低。

三、用户视角:谁该买低配?谁必须上顶配?

说到这里,我得替大家算笔账。

如果你是城市代步为主,偶尔跑高速,追求性价比,那低配YU7完全够用。韩泰轮胎+19寸轮毂,舒适性好,电耗低,日常开省心省钱。媒体B的实测就是最好的证明:784km续航,足够一周通勤不用充电。

但如果你是驾驶爱好者,喜欢周末跑山、偶尔赛道日,那我劝你直接上顶配。221km/h的尾速不是摆设,意味着电机响应快、底盘稳、刹车强。米其林PS EV+21寸轮毂的组合,才是YU7真正“性能体感”的保证。

我身边就有朋友买了低配Model Y,后来换了PS4S轮胎,操控提升立竿见影。所以,别让轮胎限制了你的驾驶乐趣。买车不是终点,而是调校的起点。

四、横向对比:YU7 vs 谁?

目前市场上,YU7的直接对手是谁?我觉得是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版和蔚来ES6。

项目 小米YU7(顶配) 特斯拉Model Y Performance 蔚来ES6

赛道圈速 2:18.66(媒体A) ~2:28(纽北) ~2:35(非官方)

续航达成率 93.9%(媒体B/C) 75%-85%(实测) 80%-88%

轮胎配置 米其林PS EV(21寸) PS EV(19/21寸可选) 倍耐力P Zero(可选)

智能座舱 小米澎湃OS,生态打通 特斯拉UI,极简 NOMI语音,娱乐强

YU7的优势在哪?

续航真实:93.9%的达成率,吊打行业平均水平;

三大媒体实测小米YU7性能续航-有驾

驾驶质感可调:顶配性能接近性能SUV,低配又兼顾家用;

生态融合:小米手机、手表、家居一键互联,对米粉是降维打击。

短板呢?

品牌积淀不如特斯拉、蔚来;

充电网络依赖第三方,不像蔚来有换电;

高阶智驾(如城市NOA)还需长期验证。

五、未来展望:小米的“硬件+生态”逻辑

小米YU7这台车,本质上是“用手机思维造车”的产物。不靠堆配置忽悠人,而是通过精准调校、真实续航、细节打磨来建立口碑。你看它的轮胎选择、电控策略、藏电设计,都是从用户真实场景出发。

未来,随着小米自研电机、电池技术的下放,YU7这类车型的性能和效率还会提升。更重要的是,小米的生态壁垒正在形成——你的车能和家里的空调、电视、冰箱联动,这种体验,是传统车企短期难以复制的。

但我也想提醒大家:再智能的车,也是工具,安全永远第一。L2级辅助驾驶可以减轻疲劳,但不能替代人。我每次试驾都坚持“手不离方向盘,眼不离路面”,也希望各位老铁们能养成好习惯。

结语:YU7到底值不值?

回到开头的问题:小米YU7实力怎么样?

我的答案是:它不是最便宜的,也不是最快的,但它可能是目前“最懂用户”的纯电SUV之一。性能有层次,续航不虚标,细节有温度,生态有黏性。

你会因为一条数据下单,但会因为一种体验留车。YU7给我的感觉,就像当年第一台iPhone——不完美,但方向对了。

最后留个问题给各位车友:如果你有30万预算,你会选顶配YU7,还是Model Y,或者等等小米的下一款车?评论区聊聊,我每条都会看。

顺便说个花絮:我试驾时问工程师,为啥低配不用米其林?他笑说:“成本卡得太死,雷总说,顶配必须给足,低配先让用户开起来。”——这很小米,也很真实。

三大媒体实测小米YU7性能续航-有驾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