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天驾车出行的人们来说,变道和并线是再平常不过的操作了。
然而,就是在这短短几秒钟的动作里,却隐藏着不小的安全风险。
很多驾驶员,特别是刚拿到驾照不久的新手,都曾有过这样的惊险体验:明明通过后视镜观察,确认后方没有来车,可就在转动方向盘的瞬间,侧后方却突然冒出一辆车,伴随着刺耳的喇叭声,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这种情况的发生,绝大多数都不是因为驾驶员疏忽大意,而是源于一个被普遍忽视的问题——汽车后视镜的调节方法不正确,导致了巨大的视野盲区。
后视镜,作为驾驶员观察后方和侧方路况的“眼睛”,如果这双“眼睛”的朝向不对,那么看到的景象就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会传递错误的安全信息,其潜在的危险不容小觑。
因此,科学、合理地调整后视镜,是每一位驾驶员上路前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也是保障行车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基本道理,后视镜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观察车身“外部”的环境,而不是用来欣赏自己车身的。
一个常见的错误调节方式,就是让驾驶员能在镜子里看到很大一部分自己的车身,似乎这样能更好地确定车辆的位置感。
实际上,这种做法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镜面面积。
车身是固定的,我们并不需要时刻盯着它看。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保证有一个最小参照物的前提下,将镜面尽可能地转向外部,从而最大限度地拓宽视野,压缩盲区。
具体到操作层面,我们车上主要有三面后视镜:左侧、右侧以及车内中央后视镜,它们的调节方法各有侧重。
先说左侧后视镜,因为它离驾驶员最近,观察频率最高。
调节时可以遵循两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是确定上下的位置,一个简单有效的标准是让远处的天地分界线,也就是地平线,正好处于后视镜画面的中央位置。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可以均衡地观察到天空和地面,既不会因为镜面朝天而忽略了地面上低矮的障碍物或车辆,也不会因为镜面朝地而错过了后方高大的货车等。
第二步是确定左右的位置。
将镜子向外调整,直到车身的影像占据镜面最右侧大约四分之一的区域。
这四分之一的车身影像非常关键,它就像一个坐标系的原点,是我们判断后方车辆相对位置和距离的参照物。
如果没有这个参照,后方车辆在镜中就会显得很孤立,我们很难准确判断它的远近和速度。
而如果车身影像超过四分之一,就意味着镜面被过多地用于观察自身,侧方的视野范围就会被相应地挤压,盲区就会增大。
接下来是右侧后视镜的调节,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它的方法与左侧不完全相同。
由于驾驶员坐在车辆的左侧,观察右侧后视镜时,视线需要穿过整个车厢,存在一个较大的夹角,这就导致了右侧的视野盲区天然就比左侧要大。
为了弥补这一结构上的不足,右侧后视镜的调节需要更有针对性。
在调节上下位置时,我们不再追求天地对半,而是应该将地平线的位置向下移动,使其处于镜面下方的三分之一处。
这样一来,镜中大部分的面积(约三分之二)都用来显示地面情况。
这么做的逻辑在于,对于右侧而言,来自空中的威胁极小,而真正的危险往往来自于地面,比如试图从右侧穿行的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或者是在路边活动的行人。
扩大地面视野,就是为了能更早地发现这些潜在的危险。
而在调节左右位置时,原则与左侧相同,依然是让右侧车身占据镜面最左侧大约四分之一的区域,以作为位置判断的基准。
有交通安全研究数据表明,采用这种非对称的调节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右侧后视镜的垂直盲区范围,提升行车安全。
最后是车内中央后视镜,它的调节相对简单。
其主要作用是观察车辆正后方的情况。
调节的标准就是将整个后挡风玻璃完整地、不偏不倚地呈现在镜子中央。
这样,驾驶员只需用眼睛的余光轻轻一瞥,就能对正后方的交通状况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比如后车跟车距离、后方车流整体速度等,而不需要频繁地转动头部。
当三面后视镜都调节到位后,我们还需要学会如何解读镜中的信息,也就是通过后车在镜中的大小和位置来判断实际的车距。
这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但也有一些普遍适用的规律可循。
当后方车辆的车头已经完全占据了你的单侧后视镜时,这通常意味着它与你的车距非常近,可能只有三到五米,这时是绝对禁止变道的。
如果后车影像占据了后视镜的一半左右,车距大约在十米上下,这是一个需要高度警惕的距离,除非你的车速有明显优势,否则不建议强行并线。
当后-车完整的轮廓能够清晰地出现在后视镜里,且只占镜面一角时,通常表示车距在二十米以上,这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变道距离。
如果后车在镜中只是一个小点,影像模糊,那么它离你的距离还很远,此时进行变道等操作是完全安全的。
除了正确的调节方法,还有一些实用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后视镜。
例如,在雨天行车时,后视镜镜面容易因为挂上雨珠而变得模糊不清,影响视线。
一个临时的解决办法是,可以在出门前用干布蘸取少量洗洁精或肥皂水,均匀地涂抹在镜面上,待其自然风干后,就能形成一层疏水膜,有效防止雨水附着。
此外,对于一些新手驾驶员或者驾驶大型车辆的人来说,如果对盲区仍然感到不放心,可以在后视镜的外侧边缘加装一个小的广角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圆镜。
它能够提供一个更广的视角,帮助观察到主镜视野之外的区域。
当然,在每次上车启动车辆前,都应该先调整好自己的座椅位置和方向盘,确保自己处于一个固定且舒适的驾驶姿态,然后再去检查和微调后视镜。
因为一旦驾驶姿态改变,之前调好的后视镜角度也会随之失效。
养成每次开车前花上几十秒检查一下后视镜的习惯,就如同系上安全带一样,是为自己的行车安全增添的一份重要保障。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观察,将这些方法内化为自己的驾驶习惯,就能在复杂的道路环境中做到眼观六路,游刃有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