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为何逆势捧起摩托车这盘“老棋”?当许多城市忙着禁摩限行,它却把摩托骑成了通往世界的快车。
你可能想不到,在新能源汽车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每出口三辆摩托车,就有一辆来自重庆。这个被称作“山城”的地方,正悄然打造着千亿级的摩托车产业版图。2025年摩博会,950家企业齐聚,超3000款车型亮相——这不是怀旧展,而是一场关于未来的产业冲锋。
这里没有平坦的马路,只有层层叠叠的坡道、窄巷和立交迷宫。正因如此,摩托车成了最接地气的出行方式。它不占地方、穿街走巷如鱼得水,甚至在堵车时还能从车缝中优雅滑过。当地人笑说:“在重庆,摩托不是耍酷,是刚需。”
而这股“刚需”背后,藏着一段军工转民用的历史密码。抗战时期打下工业底子,改革开放后嘉陵、建设等老厂转身做起了民用摩托。1979年,第一辆嘉陵50型轻便摩托诞生,几百元的价格让普通工人也能圆一个“机车梦”。从此,“重庆造”开始走向全国,也走向海外。
如今,宗申连续多年入选民企500强,成为2025年榜单上唯一的摩托车企业。全国燃油车销量前十,渝企占三席;出口前十,更拿下半壁江山。这不是偶然,而是产业链深度沉淀的结果。
有意思的是,当其他城市忙着“禁摩”,重庆选择了“规范管理”:有牌证、戴头盔、限两人、靠右行。简单八字,既保障安全,又守护了骑行者的路权。一位本地骑手告诉我:“在这里,汽车会主动让摩托,不是因为怕罚,是因为尊重。”
这种包容的氛围,也催生了独特的摩托文化。今年摩博会上,整车发布少了,但后市场火了——智能车机、盲区雷达、折叠后视镜、复古骑行包……玩家不再只关心车,更关心“怎么骑得更酷、更安全、更自由”。
电动化、智能化、大排量,成了新方向。电动摩托参展商比上届多了六成,智能配件涨了两成。左宗申说得好:中国正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摩托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是生活方式的延伸。
可问题来了:当休闲骑行遇上城市管理,热情与秩序该如何平衡?当电动浪潮席卷而来,传统燃油摩托的魂还在不在?重庆给出的答案是:不抛弃、不冒进,用升级代替替代。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这座“摩都”——它不只是生产基地,更是一个试验场,一场关于交通多样性、产业转型与城市治理的长期实践。
下次当你看到一辆印着“重庆制造”的摩托驰骋在异国街头,别只当它是商品。它载着山城的烟火气,也驮着中国制造的新可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