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有个数据满天飞,说某智能汽车新势力一年亏了接近百亿。百亿啊,搁谁听到都得倒吸一口凉气。这是什么概念?你拿着一个亿去买房子,能买一百套大平层;再夸张点,直接把钱堆成一座小山,都得看日出日落才能数得清。这么烧钱,亏得这么狠,难免让人犯嘀咕:这些车企,是不是已经活不下去了?
但别急着下结论,先捋捋账。亏百亿听着吓人,可这亏的到底是什么钱?是卖车卖得不好,收入不够?还是花钱太猛,成本太高?我们不能光看表面,还得把这账拆开来看。这个新势力车企,年销量大概是十几万辆,单车平均售价在30万上下,总营收逼近500亿。亏百亿是事实,但毛利率其实还算过得去,接近10%。也就是说,卖一台车,它是赚钱的,只不过赚得不多。
问题出在哪儿?往下看,研发费用一口气花了70多亿;再加上营销、建厂、铺渠道,全都是大手笔。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乱花钱吗?但不能这么算,尤其是对新势力车企来说,这些花销,是它能不能活下去的关键。这年头造车,不花大价钱搞研发,车机系统怎么跟得上?续航里程、自动驾驶体验怎么提升?没法提升,车就卖不动。还有渠道,传统车企的4S店早就布满全国,新势力想进场,铺点线下体验中心,哪一个不要烧钱?
再说同行,是不是都过得比它好?传统车企有底子,成本控制得不错,但平均毛利率也就在10%-15%之间;外资豪华品牌稍微能舒服点,毛利能冲到20%以上,可这部分高利润主要是靠品牌溢价撑起来的,新势力想学,短期内根本做不到。另外,传统车企赚的钱,得拿出一部分去填补燃油车利润下滑的窟窿,新能源车某种程度上还在“养成期”。一对比,新势力亏钱的逻辑就出来了——它不是在乱花钱,而是在抢市场、铺路,赌未来。
那问题又来了,这种亏损,算不算有章法?咱继续拆。车企的账期一般不短,上游供应商的货款,动辄拖上几个月;线下渠道的运营,也得提前垫资。新势力车企账面上的亏损,看着吓人,但背后的现金流情况可能没那么糟。再加上国内政策对新能源车的支持力度大,补贴、低息贷款、税收优惠,这些都能帮它缓解压力。你再看它的动作,研发投入在持续增加,产品更新速度不慢;渠道铺设也挺扎实,主流城市基本都覆盖了。换句话说,它是在“战略性亏损”,亏的是未来能赚的钱。
当然,这不代表所有新势力都能熬过去。去年就有几家小品牌彻底停摆了,产品没竞争力,市场份额被挤压,亏损也没章法,最后直接出局。活下来的,基本都是像这家一样,把钱花在刀刃上,赌自己能撑到市场成熟那一天。你去看特斯拉的早期走势,就会发现很像——前期投入大,亏损严重,但后期销量爆发,整车利润率迅速拉升,直接改变了财务结构。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没那么离谱。新势力车企烧钱,是为了争个未来。而它走的每一步,都得盯紧。毛利率能不能守住,研发费用有没有带动产品升级,渠道铺设效率够不够高,这些问题,决定了它能不能熬到后面的盈利周期。如果熬过去了,亏的这百亿,说不定哪天就成了赚的百亿;要是熬不过去,可能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汽车圈里,从来就没有“简单的生意”。每一笔账,都藏着选择和赌注。眼下的亏损,是看不到未来,还是未来压根没来?这问题得留给时间去回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