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观察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创意的网红脸化”。如同千篇一律的“网红脸”,其核心问题并非不美,而是缺乏辨识度。如今,这股同质化浪潮正席卷众多领域,包括汽车设计。从数据上看,这些领域或许在蓬勃发展,但参与者之间却越来越“像”。
汽车行业是典型代表。许多人发现,新能源汽车的设计正走向高度趋同。一款市场爆款的出现,往往会引发友商在设计上的“借鉴”,导致整体风格日渐相似。有预测甚至指出,未来几年的新能源车可能只剩一种“标准长相”:封闭式车头、细长条状(或称“眯眯眼”)车灯,加上隐藏式门把手。
这并非新能源车的“专利”。回顾历史,燃油车在1980年代就上演过同样的剧本。那时,各种品牌的SUV、轿车在形状、尺寸乃至金属装饰上都变得难以区分,驶过一辆车,你很可能叫不出它的名字。
为何汽车设计会陷入“网红脸”怪圈?原因有三:
物理法则的约束: 所有车辆都必须经过严格的风洞测试。为了追求极致的燃油效率(或电动时代的续航里程),制造商们不约而同地将产品设计向空气动力学最优的形状靠拢,这自然导致了形态上的相似。
生产方式的进化:“平台共享” 成为汽车巨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关键策略。不同品牌、不同车型共享同一个基础生产平台,导致它们在核心结构和基础布局上趋于一致,外观设计的自由度随之受限。
全球市场的考量: 正如捷豹路虎首席设计师指出的,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全球化是重要推手。面向全球市场的设计,必须寻求最大公约数,迎合最广泛人群的审美和接受度,个性化和地域特色往往因此被牺牲。
这种趋同不仅体现在外形上,连汽车的颜色也日益单一化。据统计,1996年时,黑、白、银、灰这四种颜色的汽车占比约40%;而到了2020年,这一比例已飙升到80%。昔日的停车场曾是五彩斑斓,如今却常沦为一片低饱和度的灰色海洋。
汽车设计的“网红脸化”绝非孤立现象。它揭示了一个更普遍、更深层的趋势:所有涉及创意的领域,似乎都在向一个“平均值”收敛。 我们正步入一个“平庸时代”。在这个时代,多样性并未随物质丰富而蓬勃生长,反而催生出一种强大的“平庸性”——平均化的产品占据了市场的主流。物质的丰饶,换来的却是世界的日益雷同。这,是创意真正的困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