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届摩博会在渝开启。你想象一下,实际上已经从去年同期的850家企业到现在的950家(估算,样本少),几乎每年都在挤出点新意思来。这次展出的车型超过了3000款(估算,也许少了点,但明显多了),全产业链基本都涵盖到,连电动车、传统摩托都来了。现场真是人山人海,摩友、买家的热情都挺高。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照片:一个大叔笑着试骑一辆新款电动踏板。在我目光转向他身旁,导购低声说:这是他们今年主推的智能化,配了个APP,远程开锁、查位置。我试着琢磨:这个智能化其实就像手机会成为你大脑的一部分,甚至比实体车更智能。但我有个疑问:这个智能化究竟在什么阶段?你用起来是不是就得整天盯着手机,要不就很容易出错?(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里,有个细节:现场一个品牌展示区,一辆概念车静静地摆在那里,没有什么特别的装饰,只是旁边的展牌写着:未来已来。我站了会儿,心里暗想:这未来离我们还远吗?还是说,正像那辆车一样,只差一个点子的差别就能变成品牌标配。
其实我一直觉得,摩托车行业的创新不像汽车那么面对法定约束。你说它的调性更自由一些?(也许吧)比如调校、性能优化、外观设计,都有足够空间去打破常规。特别是电动摩托、轻型车,研发成本也比传统车低得多。研发流程其实也挺像做饭:点点调料试出来的味道,试错成本不高,敢花心思。
供应链的博弈就复杂多了。比如一款新型电池的芯片,很多时候都得靠进口(这是市场的硬伤),国内不少厂商抱团研发,拼个快进模式,像野战队一样。在我印象里,电池的核心技术还偏向奶酪,谁掌握了量产技术,谁就掌了主动权。就是因为这么点奶酪,才导致国内厂商一直卡在「提升续航」「减少充电时间」上。
我自己在研发这块也琢磨:就像做菜,配料的来源很重要,调料好了,菜才好吃。电池研发也是如此,核心材料不稳定,整体表现就飘忽。去年我跟一厂家的人聊过,他们说:如果这批电池供货受阻,整个新品就得延期。供应链其实就像厨师手里的刀,刀快不快,直接决定菜到底好不好吃。
说到对比,我们再看看那两款竞争对手。一款是传统品牌的新款,价格在1.8万到2.2万元(估算),另一款是某新兴品牌,差不多售价,也在1.8万附近。实操差别明显——传统品牌的车型,动力线性,刹车线感强,座椅稍硬点;新兴品牌换了个轻量化架构,感觉骑起来更瘦,刹车比他们的还灵敏,但一坐上去,座垫软硬不一,总让我觉得还差点意思。这是我实际体验后观察到的:价格差不多,体验却大不相同。
这里要插一句:我一直好奇,那些所谓轻量化到底值不值?我想,它可能就是个看得见的手,让车变得更灵巧,却牺牲了一点舒适感。也许,性价比就像炒菜里的火候,调得过头就糊了,太生又淡。
但我得承认,实在有点嫌麻烦,希望车能自己拟定攻略,不用我每次都调整座椅、高度。这其实点出一个问题:在成本控制用户体验怎么平衡?你会不会觉得,很多品牌说创新,其实就是把麻烦都留给用户处理。
这让我又想到,采购这个环节。一台普通摩托车的发动机,批量采购成本大概在2000块(估算,心算大概保值率在80%左右),不同生产线的工艺差别,就像厨师炒菜的火候一样微妙,差一点击,就能出抵抗性差、噪音大。一台车的心脏核心零件,要是选错,就会拖垮整个体验。这也是为什么同样价位的车,稳定性差距那么大——供应链的复杂程度远超想象。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毕竟我一直觉得,行业里硬件是基础,但软件才决定用户满意度。现在不少车厂自己摸索搭建生态,也算试图撬动电商和售后,当然也不全靠谱。
我旁边一个修理工说:这两年车多了,故障也多了,基本上跟零部件一样,越新越调皮。他又笑了: 你说说,这制造出来的东西,真能完美无缺么?我心里想:归根到底,这行业比拼的,还是量。量多了,坏的也多,少了,问题就少。
说到量产,还是能牵扯出点小算盘。假设一台车平均用料成本在7000块(估算,心算保值率在85%左右),在批量生产中,成本逐渐摊薄,利润空间相对稳定。你可能会问:这么大批量,怎么保证品质?这也是供应链调配的一门学问。
我一边看这些新车,一边琢磨,车企其实就像一家餐馆,菜单菜单变了,菜品也得跟着变。这菜单的变化是不是太快了?还是说产业链还没完全 adaption到新菜品已变,表面光看很新鲜,但其实菜还在试验阶段?(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次展会带点折射的意味——你看那年轻人,也许不像我小时候骑着破自行车一样热血,但他们更喜欢那些智能、酷炫的配置。其实我经常琢磨:是不是太追求潮会让人忘记了踏实?
回到一些实际的小细节:在一辆展车旁边,我看到一只手指触摸了车把,屏幕忽闪几下,然后弹出几条操作提示。好像他们在演示智能交互。但我在想,这个交互是不是还不够成熟?体验还没打磨到自然,就像把新锅刚用时,会粘锅、发出尖叫。还得打磨。
我想知道,未来行业的趋势到底会怎样走?是更智能,还是更务实?或者,是这个碳中和、环保观念带来的新风?我心里暗示:也许两者兼容才是真的未来。可到底是用科技解决一切,还是还得靠人的平衡点在哪里?你觉得呢?
就像一辆试新车的发动机,挂挡、启动、刹车,都像日常生活中的小动作,简单到几乎不用想,但每一个细节都能透露品牌水平。汽车的研发,也许就是在这些细微间拼出未来。
说到或许我还在想:那个喜欢坐在角落里安静骑车的年轻人,现在是不是也在琢磨自己买的这新款摩托能陪他到哪去?这有油有电的真实感是啥,只有骑进去的那一刻才能知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