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国航在重庆放大招,新航季出行选择更多了

朋友们,魔幻现实主义每天都在上演,尤其是在天上。

你以为航空公司公布个冬春新航季计划,就是几张PPT,一堆数字,左手倒右手的新闻通稿?

太天真了。

每一条新增的航线,每一个加密的航班,背后都是用真金白银和大数据算盘打出来的阳谋。

那不是航线,那是资本用脚投票画出来的风向标,是人间悲欢和商业脉搏在万米高空上的投影。

31+9!国航在重庆放大招,新航季出行选择更多了-有驾

这不,国航在重庆最新的动作,就非常有嚼头。

表面上看,新闻稿写得四平八稳:新航季,国航在重庆执飞31条国内航线,9条国际及地区航线。

你看,工整,对仗,毫无感情,像AI写得一样,但数字背后藏着的都是生意经。

我们来盘一盘这盘大棋。

先看国内。

重庆-乌鲁木齐,增至每周6班;重庆-福州,增至每周11班;重庆-呼和浩特,直接拉满到每天2班。

这三个地方有什么共性?

远。

而且是那种传统意义上跟重庆八竿子打不着,但现在又不得不打的远方。

乌鲁木齐,往西的桥头堡,一带一路的心脏地带。

以前大家觉得那是旅游的地方,现在呢?

是能源、是物流、是国家战略的神经末梢。

每周6班,意味着商务往来已经压倒了单纯的旅游需求,穿冲锋衣去拍照的文艺青年,可能还没穿着西装去谈项目的金融民工多。

这是产业西进的空中走廊。

福州,东南沿海的明珠,对面就是宝岛。

更重要的是,它是数字经济和轻工业的重镇。

重庆的制造业和福州的产业链,正在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每周11班,几乎是一天两班的节奏,说明两地的供应链和人员流动已经紧密到了什么程度?

就像两个热恋中的情侣,一日不见,就浑身难受。

呼和浩特,内蒙首府,听起来好像只有风吹草低见牛羊。

但你不知道的是,那里藏着中国一半以上的算力中心。

当你在重庆吃着火锅唱着歌,刷着短视频傻乐的时候,背后给你提供算力支持的服务器,可能就在呼和浩特的某个机房里嗡嗡作响。

每天2班,运送的不仅是人,更是维护数字时代基础设施的工程师和决策者。

所以你看,这哪是简单的航线加密?

这分明是国航用引擎的轰鸣告诉你,中国的经济版图正在发生怎样深刻的结构性变化。

西部的能源和战略纵深,东南的产业和资本,北方的算力和资源,通过重庆这个西南枢纽,被串联成了一张看不见的大网。

再看国际和地区,这部分就更骚了。

东京、首尔、新加坡、胡志明市、迪拜、布达佩斯,还有香港和台北。

这份名单,简直就是一份《后疫情时代全球搞钱指南》。

重庆直飞首尔增至每周5班,飞胡志明市也要在旺季增至每周5班。

为什么是这两个地方?

因为韩国的半导体、美妆,越南的制造业代工,正是中国产业链上下游最需要捏合的两块拼图。

大家嘴上说着脱钩断链,身体却诚实得很。

商务狗们一手拿着护照,一手拿着PPT,在飞机上改完最后一版,落地就开始卷生卷死,这才是世界的真相。

至于迪拜和布达佩斯,那就更有意思了。

迪拜,中东的避风港和资金池,所有想出海或者想进来捞钱的资本,都在那里设个点。

31+9!国航在重庆放大招,新航季出行选择更多了-有驾

布达佩斯,欧洲的十字路口,中国的电池厂、汽车厂都往那扎堆,那里正在成为中国制造进入欧洲的“特洛伊木马”。

用宽体机执飞这些航线,什么意思?

翻译一下就是:这条道上,人多,钱傻,速来。

而且得让老板们坐得舒服,毕竟几个亿的合同,不能在经济舱里憋屈地谈。

所以,朋友们,别再傻乎乎地只看机票多少钱了。

一张航线图,就是一张权力图、一张财富流向图。

国航的这些布局,就像一个老谋深算的棋手,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已经落下了决定未来十年走向的棋子。

当然,光有硬核的商务航线还不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需求,也得伺候好。

于是,国航反手就掏出了一个叫“胖安达带您玩转西南”的产品。

这名字起得,一听就很懂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

又胖又懒,还想出去浪。

这个“胖安да”,把云贵川藏渝五个地方的景区门票、酒店住宿、特色美食打包在一起,一站式解决你的出行焦虑。

说白了,就是把“诗和远方”这门玄学,做成了一门标准化的生意。

你不是向往大理的风花雪月吗?

你不是想去拉萨净化心灵吗?

你不是馋重庆的火锅和成都的串串吗?

别自己做攻略了,脑子都卷成麻花了,哪还有力气研究这些。

来,我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你只需要掏钱,然后发朋友圈就行。

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商业洞察:当代人的旅游,本质上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从内卷中短暂逃离,顺便生产一点社交货币。

国航精准地拿捏了这一点,把复杂的决策过程全部包揽,直接给你一个“付钱即可获得快乐”的按钮。

高,实在是高。

最后,我们还得聊聊那两条“国航快线”:重庆到北京每天14班,重庆到深圳每天8班。

如果说前面那些航线是开疆拓土,充满了想象力,那这两条快线就是基本盘,是维持帝国运转的输血管。

北京,权力的中心。

深圳,创新的高地。

重庆,西部的龙头。

这三座城市之间的高频次对飞,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量的决策、资本和人才,需要在这三点之间进行高速、不间断的流动。

每天14班飞北京,意味着你早上在重庆参加一个会,中午就能到北京跟部委领导汇报工作,晚上还能飞回来接着奏乐接着舞。

这种“快线”模式,本质上是把两个城市变成了一个“同城”。

它抹平了地理距离,让时间成为唯一的尺度。

对于那些以小时计算机会成本的精英来说,这种确定性和高效率,比什么都重要。

这是航空业的“重资产运营”,是普通人看不懂,但大佬们离不开的硬通货。

所以,你看懂了吗?

一份看似枯燥的航季计划,背后其实藏着三层逻辑:

第一层,是服务于国家战略和产业转移的“动脉航线”,比如飞往乌鲁木齐和呼和浩特。

第二层,是满足中产阶级精神消费和情绪价值的“度假航线”,比如那个“胖安达”打包产品。

第三层,是支撑核心城市群运转的“通勤航线”,比如京渝、深渝快线。

这三层逻辑,像三个巨大的齿轮,互相咬合,推动着重庆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国西部,在全球化的棋盘上,不断向前。

而国航,只是那个负责给齿轮上油,并顺便收点过路费的角色。

这才是成年人世界里,最朴素,也最残酷的商业现实。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