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奇瑞全球创新大会现场上演了令人屏息的一幕:实验人员手持电钻在犀牛全固态电池模组上钻孔,火星四溅中电池未冒烟、未起火,连接的奇瑞Logo灯却持续亮着——这意味着电池在物理破坏下仍能正常放电。这场极端测试,让奇瑞全固态电池技术有了重大突破。
①材料体系革新:采用富锂锰正极材料与金属锂负极组合,前者提供更高比容量与电压平台,后者配合全固态电解质实现能量密度跃升,电芯密度达600Wh/kg,是主流磷酸铁锂电池的3倍以上。
②电解质革命:独创的“原位聚合体系固态电解质”取代易燃液态电解液,既消除了热失控根源,又通过紧密界面接触提升离子传导效率,与中科院物理所的“碘离子胶水”技术异曲同工。
性能层面,装车后电动车续航直逼1200-1300公里,相当于北京至上海单程无需充电。更关键的是安全升级:除钻孔测试外,电池经50%挤压变形、浸水、针刺等测试均无异常,彻底颠覆传统锂电池“被动防护”模式。
2、规模量产化进程:2027年装车背后的产业链支撑
在发布会上,奇瑞给出明确时间表:2027年启动首批装车验证,这与2024年宣布的“2026年定向运营”规划形成衔接。
尽管距离规模化量产仍需突破成本与工艺瓶颈—当前固态电池成本约为液态电池的2.8倍,但中国全固态产业链已初步形成:贝特瑞的锂碳复合负极、恩捷股份的电解质粉体、先导智能的制造设备均已实现突破,这将助力固态电池的量产进程。
另外,奇瑞固态电池研究院的规模也在快速扩容,从50人团队计划年底增至将近百人,主攻更易量产的硫化物路线,为固态电池工业化落地进行铺路。
奇瑞这场全球创新技术的发布,打破了固态电池行业格局:作为整车厂,奇瑞汽车首次展现对电池核心技术的设计权和定义权,给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带来压力。
前者坦言固态电池的供应链形成规模化的成熟产业需要3年以上;后者试验的固态电池产品能量密度仅400Wh/kg。
开源证券预测,2027年将成为固态电池普遍装车的临界点,奇瑞若能按既定计划将固态电池落地,有望在高端新能源市场抢占先机。
从长远来看,奇瑞犀牛全固态电池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正在从试验室科研突破迈向规模产业化进行冲刺。
按照行业预测,到2030年全球全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超千亿元,奇瑞汽车此番若能够“先声夺人”,快速将固态电池落地并应用到新车型上,将为这场千亿市场的竞赛抢占起跑优势。
对于想买电动汽车的用户而言,固态电池的优势会越来越突出,届时奇瑞的电动汽车将搭载固态电池,赢得用户的喜爱,并快速抢占市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