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缓缓驶出休斯顿郊区的物流枢纽,头顶的摄像头和侧面的激光雷达亮着微光,路灯下反射一串串极小却坚定的数据流。这是一辆无人卡车,连副驾位置都空着,中控台没有任何遥控设备。走这段路的人,只有轮胎与沥青的摩擦声和后方服务器里无数行代码在“自说自话”。按照事后披露的操作记录,全程无驾驶员、无安全员、无远程干预。物流端的监控画面里,这一刻可能很平静——其实也是自动驾驶行业里有人翘首以待的“奇观”。
要是你在场,恐怕第一反应不是震撼,而是心里会短暂浮现一句:“万一车出点岔子怎么办?”毕竟,彻底无人值守的自动驾驶,往往容易让旁观者下意识把“科幻”与“事故”划等号。人为什么总是对失控有天然恐惧?可能因为我们信不过冷冷的代码,更不愿意把安全感外包给一堆传感器——尤其在几千吨铁皮跑起来的时候。
事情的始末其实并不复杂,2025年9月17日,在美国休斯顿,BotAuto公司完成了行业里难得的“枢纽到枢纽”全无人验证。现场没有太多花哨和噱头,验证就像物流业日常里一次普通发车——只不过这背后,隐藏着一场人工智能与工程技术长期较量的节点。
BotAuto是谁?行业里不少“看热闹的”还没弄明白。侯晓迪,原图森未来联创,圈内又被称作“AI天才”,技术积累不是吹牛。他的公司不卖自动驾驶技术,也不谈什么科技魔法,而是实打实地做“运输即服务”——看起来很接地气:自家的Level4自动驾驶卡车,拉货赚钱,体验比人便宜。
Level4的意思其实不难懂,就是特定路线、特定场景下,卡车自己一口气能做完所有驾驶动作。理论上,只要不出圈、场景不穿越,人的参与度可以为零。这种设定,其实是物流界最喜欢的模式,管控风控成本直接打折。随着人工成本和“司机荒”问题越发突出,不少卡车公司头疼得要死,谁能降本增效谁就是救世主。
侯晓迪对这行业有点明明白白的执念。他从2015年就开始搞图森未来,全球首次无人重卡公开路测之后,公司上过纳斯达克,市值一度70亿美元。可惜后续“剧情反转”:2024年图森主动摘牌,还直接放弃自动驾驶业务转向AIGC。这波操作看得人一头雾水。侯晓迪甚至拿梅西对比,“梅西打篮球”,那惊愕里藏着他对自动驾驶赛道的死磕。
“天才”在这个行业,其实活得并不容易。华丽转身变成行业弃儿,这事不带情绪讲都透着点黑色幽默。有本事搞定顶级学术成果,还能把写论文和实操都玩明白。这种人,如果被现实劝退,那多少有些讽刺。不过,侯晓迪反倒像个永动机,自己再跳出来开了BotAuto,同样是自动驾驶卡车,只不过路子更偏实战、成本控制。
对投资人来说,自动驾驶领域常常是“烧钱速溶”,一拨一波人进来又跑路。线性资本和M31Capital愿意给Pre-A轮投,一定也是押宝侯晓迪的技术积累。更有意思的是,BotAuto也不走大军团路线,8个人4个月就能搭出机器学习框架。不禁让人心生一丝职业自嘲——传统企业一套底层系统,往往开会能开满一个春夏秋冬,最后还“优化”成卖不出去的PPT。
BotAuto之所以能把“自动驾驶卡车”做到全无人,不只是技术超越,更是底层逻辑的转变。侯晓迪极力强调“服务优先而非技术优先”,这是个行业分水岭。技术公司爱秀肌肉,但一到夜里就会“请息”,不能24小时运营。物流企业要的是“全天候”,成本能更多拉长。AI大模型倒是帮了忙,白天识别的东西挪到夜间用,走得更稳些,也不需要夜班工程师瞎折腾。
另外一套“基于原则生成”的决策系统,算是行业的安全阀。大家都怕“黑箱”,你问AI为什么这么做,它能解释得清楚,这就是“可解释AI”。别小看这个环节,一旦真出事,谁也不愿当甩锅侠。比起“全是黑盒”开车,物流企业更想要“万一真撞了,还能说出为什么”,这在美国高诉讼风险下尤其重要。
苏州的老板可能只关心成本,旧金山的工程师在意技术,休斯顿的卡车司机则看运营排班。但在这场自动驾驶第二波浪潮中,侯晓迪这一路的坚持无时无刻不在挑战行业惯性——即便图森未来主动“改行”,也有人死撑着想把科技落地做到极致。这一行里,容易招到能写代码的天才,但难的是有韧性、肯亏坐冷板凳;淘汰赛一轮轮来,技术换代如新片轮播,但做成真正落地服务的,始终是少数。
黑色幽默点讲,其实自动驾驶就是一堆钢铁脑袋,跟人比耐心和“神经病”——机器不累,不叫苦,撞了也不会喊疼,可只要代码里夹了点疏漏,照样会撞得一塌糊涂。自动驾驶圈,每次“无人验证”新闻出来,朋友圈里总会有人抱怨:“又一波PPT奇观”,但真要轮到无人车卷土重来,很多传统卡车公司也不敢掉以轻心。这年头,谁先实现全天候、低成本货运,谁就有底气在会议室吹牛不怕风大。
现在的问题来了。这个无人验证看似已经技术突破,商业落地也有苗头,但到底有多少行业愿意把物流命脉交给“彻底无人”?安全、舆论、法规、责任归属,每条都是硬碰硬的现实难题。如果哪天你收快递,派件员变成一台不会吵架的铁皮车,你愿意接受吗?当人类与自动驾驶的边界像这条休斯顿货运路线一样愈发模糊,到底谁真正掌控了风险和成本?
我其实并不迷信技术,也不习惯唱衰行业。现实就是这样,技术进步总是比人内心的恐惧走得快。侯晓迪没打算赚快钱,BotAuto也不是只奔着融资而来。故事暂时在“无人验证”这里有了节点,但未来是否大规模落地,能不能撑过高诉讼、复杂法规、性价比焦灼的“生死线”,行业里的看客、技术宅、物流老板,很快都会迎来自己的选择题。
或许,靠技术把安全做到极致,用服务把成本降到极点,然后剩下的问题,都留给时间和货运市场自己去检验。毕竟,你愿不愿意把亿万美金的货运责任交给一个冷静无情的机器,这恐怕才是真正的“自动驾驶终极考题”。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