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重庆工厂自建电池线,宁德成代工角色
重庆的夏天总是热得让人发慌,厂区外蝉声一阵高过一阵。6月底那天,我刚好在问界超级工厂附近修车——老同学阿林的M7前挡风被小石子崩了个坑。他边等玻璃师傅边唠,说起这两年买新能源车的事儿,直叹自己赶上了“自主化”浪潮。
那会儿正好听说宁德时代给问界定制的电池,在这里投产上线了。其实表面看着还是合作,但圈里人都知道,这更像是问界把“家底”攥得更紧了一步。以前整车、电驱、智驾系统这些大件就基本全靠自研或者和华为联合搞,现在连动力电池也要插手进来,不再单纯当采购方。
有意思的是,这条生产线就设在整车厂里头,是典型“厂中厂”。名义上还是宁德的人管着,但所有设备、流程都按问界要求来,最后出来的产品只供自己用。这种玩法我第一次听说还以为是谣传,后来见到几个熟悉的技师确实穿着宁德制服出入,却不许带手机拍照,他们私下吐槽:“现在我们算半个赛力斯员工。”
聊到自动化,有次参观焊装间,那场景真有点科幻味道:机械臂挥舞,一辆白色骨架不到几分钟就能组装完毕。据说自动化率98%,连螺丝扭矩都是后台算法实时监控。有个维修老师傅悄悄告诉我:“你们年轻人觉得数字平台厉害,其实最牛的是每台新下线车辆的数据都能追溯源头——哪根焊缝谁调过参数,全都有记录。”难怪后期返修率低,也方便查问题。
智能座舱这块不用多提,大伙都知道华为鸿蒙加持,还有DriveONE那些花活。但真遇上芯片短缺的时候,人家也早备好了替代方案,不至于被卡脖子。这两年疫情期间不少品牌交付延期,可阿林去年订M7时倒没怎么等太久,他还纳闷咋那么快,如今才明白供应链抓得死死地才敢承诺交期。
不过,说到底新能源最怕啥?不是马路牙子磕坏保险杠,而是一旦动力电池出状况,那可是大麻烦。新上线CTP 2.0版本,用的是166Wh/kg高密度设计,还搞了十层热失控防护。有位群友之前开别家的纯电SUV,高速服务区突发报警,就是因为热管理做得差点烧起来。而现在这种五层包覆结构,加AI云端监测,据说能提前预警隐患,让不少老司机心里踏实些。
新东西总有人不适应。我表弟前阵刚换新款,他吐槽原来的轮胎胎噪小,现在升级后抓地力强但声音略大一点。我劝他别挑剔,你看看安全配置提升多少,再想想过去换国产配件东拼西凑的时候,多费劲!
回头看行业变化,以前大家抢技术、比参数,现在拼的是谁能把产业链握在手心。不少朋友羡慕特斯拉自产自产,其实国内这一波也是向那个方向走,只不过方式各异罢了。这次让宁德时代变成“专属代工”,本质就是主机厂要主动权,把核心零部件牢牢掌控住,再也不会出现2023年初那种因缺货导致用户投诉交付慢的小插曲——我亲眼见过有客户气急败坏冲进售后大厅骂娘,“买不起等不起还不能退!”
顺便补一句,小众配置方面,有些高配车型已经开始试水无钥匙进入+指纹识别组合,上个月一次保养时看到技师用平板刷固件升级,比传统OBD接口快多了,不过他说这种功能普及还有待时日。另外最近部分用户反映座椅通风系统偶尔会误判温度,需要OTA更新解决,也算是智能汽车的新烦恼吧。
年底又要推改款M7,看销售目标,下半年压力山大。不过只要生产节奏跟上,就不怕市场消化不了。一位物流司机喝茶闲聊,说今年送货频率明显增加,“他们一天三班倒,我们晚上拉完第二天又满仓。”可见背后的供应体系确实变稳健不少。
故事讲到这儿,我俩玻璃修好了,该回去了。门口保安和技师聊天,一个感叹道:“以后咱们重庆造的不只是汽车壳子,是从芯片到电池全套‘中国制造’。”突然觉得,这句玩笑话挺耐人寻味,也许几年之后再路过这里,会发现整个行业格局已然不同……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