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天的马鞍山车展,说实话,现场人真不少。我是第二天傍晚去的,差不多有个五六千人,主办方说三天累计两万,听着挺靠谱。几十个品牌齐聚,就是常见的燃油和新能源车都有——我粗略看了下,新能源车占比明显在提升,有点超乎我预期。
现场有位销售挺直白地告诉我:有620辆的销售意愿,基本锁单的多于咨询。这数字听起来还不错,现场气氛确实活跃,不同客户群都来了,有刚入职的年轻白领,也有退休老车主,尤其新能源车展台前排队最长,差不多都在等试驾。新能源的试驾,跟之前我去别的城市车展感觉大不同,车企这边明显把体验做透了,感觉在拉动后续的线下转化。销售那哥们说,这次车展带来的成交单里,新能源占比估计超过45%。
现场热闹归热闹,但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车展背后的供应链其实挺微妙。咱们经常说车展是厂商和经销商博弈的平台,我就问了几个品牌的销售,得出的一个侧面感受是:厂商这边对展车和爆款车型配置管控越来越严格了,不能随意降价,现场优惠其实有限,更多靠组合福利和金融方案吸引客户。换句话说,这些看着人气火爆的销售意愿,背后多是供应链和渠道一层层加码动作,想拉升销量,但利润空间其实不大。经销商那边压力也挺大,一位资深销售偷偷跟我说,虽然现场人气旺,但实际到手利润可能压缩了20%-30%(估算),这数字听起来有点吓人,但我觉得挺合理,毕竟现在车厂对经销商的控制越来越细。
刚才我翻了下笔记,有个细节挺有意思:新能源车展区旁边有个二次元主题巡游活动,围观年轻人很多。销售人员也借这个机会跟年轻人聊车,他们说客户沟通方式年轻态过来了,不光看性能、价格,更看个性和科技感。这说明车展不仅是卖车的地方,还是解读年轻消费者需求的一个窗口。其实我以前没注意到这点,大概是被传统燃油车的客户群惯思维绑架了。
现场的传统燃油车区跟新能源区待遇差别挺大,试驾安排紧张,车型多样度也更丰富。燃油车那边,卖场服务细节更成熟,销售口径也更老练,更注重稳定客户关系维护。新能源那边,销售策略偏用户体验和感官刺激,有点像线上营销那个味儿,估计未来这会越来越明显。说起这里,我其实心里掂量了一下,新能源车后续保养成本和保值率咋样——没细想过,但粗算了一下,新能源车虽然充电方便,但电池衰减带来的保值损失可能比燃油车大10%-15%(体感),这对买家来说是个经济上的隐形门槛,你觉得呢?
有趣的是,现场偶遇一个刚提了新款燃油车的中年车主,他说:买个油车不复杂,就跟买菜似的,车坏了修,车能跑就行。语气中带点无奈。我跟他聊了车展热度和新能源趋势,他觉得现在这玩意变化快,真跟不上,感觉买车成了个选秀。其实我半同意,新能源车确实变革快,有啥新技术、新政策都影响预期,买家真不好下决心。
至于车展同期的特色活动,比如非遗手作体验和本地好物直播,其实更像打掩护的卖点。一边给车展增加可看性,一边为经销商提供了社交场所。我观察到不少年轻人刷直播间、发朋友圈,汽车这事儿变得更社交化了。厂商给车展的投入越来越多,背后是资源和注意力的争夺战。有点让人疑惑,这波营销到底谁被割了韭菜?是经销商还是消费者?还是两头都是?
我有一位修理工朋友说,车展上卖的新能源车,短期内跑个2-3年换电池成本高,像自己这行看着心疼。旧时代燃油车虽然节能环保得慢点,但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得多。虽然目前新能源看似方便,但以后维修和供应链跟不上,还得折腾。车展现场那种热闹背后,是不是埋了一个成本风险的地雷?这点我还真没在官方报道里见过。
有个无关痛痒的小跑题:看着现场10万多平方,放那么多车,空调和灯光消费咋算?我算了个简单的冷气电费,估算3天下来,电费可能花了2-3万,车展这块成本控制肯定精细,不过开销这个不少,公共成本摊薄到每台车上,是不是又增加几百块的隐形税?这些服务费谁来买单,挺值得琢磨。
说回汽车本身,现场的销售意愿经常用来衡量车展效果,但成交和后续的客户满意度才是硬指标。现在现场大喊620辆,估算销售额7000万,数字看着漂亮,但这些车能否最终交车,还得看后续供应链稳定性和交付风险。就我自己行业经验,这种报价和实际出库间的差距,往往比外界想象的更大一点,你们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